HashKey Capital
7月30日,以太坊迎來了它的10歲生日。從誕生之初的「世界計算機」願景,到今天成為資產、數據與應用的鏈上結算層,以太坊的角色正在悄然發生深刻轉變。隨着傳統金融機構的關注度飆升和多個技術升級的推進,以太坊正在構建一種全新的「技術—金融」雙輪驅動生態。以太坊核心開發團隊似乎也在進行着技術重心的轉變,重新關注 layer1。
本報告試圖從一個相對少被強調的角度出發,即從財庫資產視角,來重新審視以太坊的發展路徑與技術選擇:越來越多的機構(ETF、上市公司)開始購買與儲備 ETH ,和以太坊自身發展路線兩者之間,是否能契合並碰撞出火花?通過分析路線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原因,介紹即將實施的技術方案,本報告力求為讀者分析以太坊在當前財庫策略下的未來發展思路。
「世界賬本」與機構儲備
以太坊正在經歷一次深層次的身份轉型。過去它是全球開發者實驗去中心化應用的樂園,是Web3 的「操作系統」;而如今,它正逐步被市場當作一種具備賬本功能的價值承載網絡。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社區話語體系中,更實實在在地反映在敘事方式和資產屬性這兩點改變上。
1、敘事轉變:從「世界計算機」到 「世界賬本」。如果說今年的以太坊和以往有何不同,可能敘事上的變化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6月20日,Vitalik Buterin 轉發了 ConsenSys 創始人 Joseph Lubin 的推文,直接指出「以太坊 L1是世界賬本」。
如果我們對比以太坊的「世界計算機」的定位,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敘事上的轉變。作為一個「計算機」,以太坊成功地在協議層面承載了各種複雜應用邏輯(如 DeFi 合約等)的計算平台功能。而如果是一個「賬本」,則會更加重視充當全球價值賬本的地位,其中自然包括 RWA、穩定幣等鏈外資產。
其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推文裏都明確提到了以太坊 L1/Layer 1,而非只有「以太坊」的含混表述。
2、資產變化:機構財庫大舉購入 ETH。與這一敘事轉變相呼應,近期傳統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開始將 ETH 作為資產儲備納入財庫。根據 Bitwise 首席投資官 Matt Hougan 提供的數據,自2025年5月中旬以來,各類以太坊交易所交易產品(ETP/ETF)和企業財庫合計買入了約 283萬枚 ETH,而同期以太坊網絡新增發行僅約 8.9萬枚,這意味着需求量是供應的 32倍。供需上的差異被認為是近期 ETH 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
從「戰略以太坊儲備(Strategic ETH Reserve)」統計來看,目前已有多家機構持有可觀數量的ETH作為財務儲備工具。例如,美國上市公司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Tom Lee 創立)持有約566,800 枚ETH,Joseph Lubin參與的SharpLink Gaming持有約360,800枚ETH,均已超過了以太坊基金會持有的ETH數量。
以太坊財庫策略與比特幣的區別
這些機構的動作自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微策略對比特幣的不斷購買。然而,與比特幣相比,以太坊作為財庫資產有着截然不同的經濟模型特徵。
比特幣供應量上限恒定且發行節奏可預測(每四年區塊獎勵減半),理論上持有一定數量比特幣即可鎖定全網固定比例的貨幣份額。而以太坊在2021年倫敦升級引入EIP-1559之後,供應量變成了動態平衡:區塊基礎費用(Base Fee)會被銷毀,銷毀速率取決於鏈上交易活動的繁忙程度。當 L1 交易繁榮時,手續費大幅消耗 ETH,甚至可使ETH進入淨通縮;反之當鏈上寂靜無為時,手續費燒毀很少,ETH供應會淨通脹。簡單來說,以太坊的貨幣供給與鏈上活躍度直接掛鈎。
這一機制意味着機構無法像囤積比特幣那樣「一買了之」地鎖定以太坊供應,因為如果鏈上活動不足,ETH供應仍會持續增長(稀缺性下降)。特別是 2024年Dencun升級降低了L1手續費後,ETH 的燃燒量驟減,使得每個區塊發行的ETH几乎都無法被完全燒毀,以太坊自合併以來首次持續出現通脹趨勢。
而從當前的數據來看,以太坊一個月即可淨新增約 7 萬多個 ETH,接近以太坊基金會當前持有 ETH 數量的三分之一。這樣即便新加入財庫的機構再財大氣粗,也會對其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相較之下,比特幣在相同市場條件下供應增速依然按既定規則遞減,不受鏈上交易多少的影響。這種差異使得以太坊的價值捕獲更加依賴網絡的實際使用量:只有保證足夠的鏈上需求和費用消耗,ETH 才能維持通縮,否則在鏈上低迷時期就會出現通脹,對價格形成潛在下行壓力。 (未完,待續)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