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隨着本港人口老化,眼科服務需求日增,傳統紙本病歷及影像資料不僅厚重,字跡也容易褪色,難以應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病人資料。醫管局於2022年起推動眼科影像無紙化項目,分階段推行數位化及共享FP眼底攝影、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等5種主要眼科影像,並透過眼科影像儲存與傳輸系統供醫管局轄下醫院查閱病歷報告,首階段工作已於去年首季完成。醫管局表示,第二階段將納入約99%眼科檢查,包括不常見但重要的影像類型,預計今年內完成。未來擬利用人工智能(AI)即時分析診斷結果,讓醫生迅速評估病人病情變化,同時透過提升病歷資訊透明度和參與度加強公私營協作。
醫管局眼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袁國禮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傳媒訪問時表示,2022年起已率先在香港兒童醫院安裝中央伺服器,並於香港眼科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建立眼科影像儲存與傳輸系統,至去年首季已擴展至7個聯網共12間醫院,整合了超過250部眼科檢查相關影像儀器,每年可處理200萬至300萬個影像傳輸。
各聯網亦設有主要項目小組,負責與醫管局總部及相關部門等協調,並培訓前線工作人員如何使用及應用影像系統。
醫管局眼科統籌委員會成員陳正欣表示,該12間醫院均設有本地伺服器存儲影像,當病人完成檢查後,醫生可將眼科報告影像匯至最高質量的DICOM模式,然後將資料傳輸至中央伺服器集中保存,「這些影像透過供應商的資料傳送技術,不同診室可直接查看。」她舉例指出,若病人需往另一間醫院覆診時,後者可透過中央伺服器查看相關紀錄,由於儲存格式為最高質量模式,醫生不僅可查看文書檔案,還能進行影像逐格分析或生成3D圖譜,以及與原影像進行比對。
電子病歷紀錄優化 增安全警示
醫管局亦全面推動電子病歷紀錄。陳正欣指出,以往病人覆診均留下紙本病歷,每次疊加難以管理,且平台無法支援複雜的眼科覆診流程,「病人需接受視力、眼壓及血壓等多項檢查,並由醫生、護士、視光師逐一透過紙本記錄文字、數值與圖表。」醫管局經評估後推出電子病歷紀錄並不斷改良,「初版眼科記錄表有很多格子供同事填寫,改良後的平板電腦界面增加了人性化按鍵,更便利於門診使用。」電子記錄表已於去年起全面於醫管局轄下眼科專科門診診所推行,今年優化後更加強安全警示,如病人視力下降或眼壓異常時會以紅色標示,有藥物敏感亦會發出提醒,以提升診療安全與效率。
陳正欣透露,醫管局計劃於眼科服務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包括以之分析眼底影像輔助醫生診斷及比對分析,同時協助篩查白內障及青光眼等常見眼疾。虛擬診症模式亦會逐步推行,例如黃斑病變患者以往需多次往返醫院或專科門診覆診及進行掃描,日後醫生可根據人工智能即時分析結果,迅速評估病情變化,動態調整就診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