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的應用日趨普及,由港鐵公司管理的將軍澳大型屋苑日出康城領都管理處,近日向住戶發問卷,諮詢擬以10台禮賓機械人取代部分保安崗位的建議,預計屆時能削減約四成保安崗位,每年節省26%至逾100萬元開支。管理處表示此舉可提升服務水平及成本效益。事件引爆有關機械人衝擊職場的熱烈討論,有該屋苑居民擔心機械人能否維持現有服務水平及安全,亦有住戶認為要引入機械人亦不應削減太多人手,直言機械人無法取代保安人員。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則表示,住戶的憂慮正是真人服務價值所在,從業員必須提升待客之道、熱心服務的優勢,與機械結合,將重複性工作交予機械人,才是行業理想的發展方向。●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李千尋
日前有領都住戶在社交平台分享管理處通告,指屋苑現有12名保安員崗位,建議改為「7名保安崗位+10部禮賓機械人」,即削減5個崗位,就算計及機械人每年62萬元保養開支,每年總成本亦只有約293萬元,較現時396.9萬元開支(人工、福利等)節省103.2萬元或26%。業主可以在通告上剔選是否同意「保安通宵當值崗位分布優化建議,及引入禮賓機械人優化保安服務」,諮詢期到下月17日。
保安員擔心飯碗不保
香港文匯報昨日到領都向住戶了解,居民普遍對方案有憂慮,有住戶認為機械人無法完全取代保安員人手,且現時經濟不景、失業壓力持續,該計劃或加劇基層失業問題,就算引入機械人,也應調低與人手的比例,期望物管公司公布計劃具體內容,包括引入機械人的優缺點和運作機制。
在屋苑任職保安員一年多的陳小姐坦言擔心飯碗不保,「一定擔心啦,唔使食飯咩?」她表示自己收入僅能應付基本生活,憂慮若引入機械人便可能失去工作機會,將難以維持生計。
同屬港鐵管理的日出康城第九期Marini居民康先生表示,暫未聽聞其屋苑亦計劃引入機械人取代部分保安,「若以機械人處理部分保安工作而不影響服務質素又可節省開支,亦是好事。」
不過,他認為不可能完全取代保安員,「例如爆水管等突發事情,機械人是否懂得去關水掣?又例如機械人是否能分辨進入大廈者是否住客呢?」他認為機械人可作為輔助工具,但任何時候都必須要有真人在屋苑內當值。
區議員籲交代細節
關注事件的西貢區區議員方國珊對香港文匯報指出,保安工作本質上屬高度互動的「對人服務」,包括巡邏、訪客登記、客戶服務及處理緊急事件等,需具備物業管理系統的認知與應變能力。她反映,領都居民普遍憂慮機械人能否維持現有服務水平,尤其有突發事件如火警、漏水、爆水管或電梯故障時,機械人能否有應變力及時妥善應對。
她指出,目前居民對機械人方案細節一無所知,包括廠商背景、服務範圍及後續維修責任,管理處通告雖聲稱每年可節省百萬元,但未承諾定可減免管理費,反而可能因機械人維護成本令業主負擔增加,物業公司有責任向業主清楚解釋方案細節,確保決策過程透明。
將軍澳居屋英明苑曾一度試行「智慧屋苑管理」,最終立案法團接獲住戶意見後,上月24日決定擱置。方國珊認為領都應參考相關經驗,慎重評估機械人方案的實際可行性,並充分諮詢居民意見再作決定。
業界:適度引入補不足
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潘建良則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相信至少在10年內,機械人也不會完全取代保安工作。他解釋香港屋苑較密集,機械人難自由行動,且需額外人力進行監控,以防人為破壞。他認為,適度引入機械人技術,可緩解行業長期存在的人手短缺問題,現時物業管理行業面臨勞工青黃不接的困境,招聘保安人員尤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機械人可以作為人力不足的補充,配合輸入勞工政策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形容「人機共融」才是社會最理想模式,為住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香港文匯報曾向港鐵公司查詢,但截稿前未有回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