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將軍澳日出康城屋苑領都的一紙通告,令人關注機械人會取代人類擔任的職位。新科技發展勢不可擋,人力資源顧問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則分析,一些重複性高、技術含量低的工種,例如清潔、洗碗、炒菜等崗位,較容易被機械人取代,但卻無法予人溫度及人情味,這正正是人手難以取代之處,所以從事有關行業的人員,必須提升「人際軟實力」,例如提供有溫度的服務、靈活而人性化的方案等,相信未來的職場是人機共存的新世代。

現時已有一些工作崗位也出現機械人提供服務,如商場引入自動清潔及消毒的機械人,也有食肆採用機械人炒菜或傳菜等。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亦表示,新冠疫情改變全球的服務業生態,尤其香港餐飲及酒店業為減少人際接觸,紛紛引入機械人替代部分工序,包括以自動化設備配送客房餐點,而時至今日,機械人在本地服務業的應用已持續多年,雖然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但逐漸被市民接受,成為日常服務場景的一部分。

增強軟實力作自保

人工智能(AI)的發展亦衝擊勞工市場,有人憂慮機械人搶飯碗。但周綺萍認為人機沒有誰完全取代誰,只有人被其他更出色的人取代和搶飯碗,反而機械人是工人的好幫手,能負責許多重複性工作,騰出人手提供有溫度、高技術、人性化的服務。她說:「機械人融入現代社會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是重複性高、技術需求較低的崗位,最可能被自動化取代,而從事相關工種的員工,則必須積極提升機械人無法提供的技能,轉向強調人性互動的工作技能,例如談判、溝通、聆聽等軟實力,以強化在服務業中的競爭力。」

她強調機械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因為人類具有情感、共鳴與創意,這些特質是當前人工智能僅依靠大數據分析所難以複製。現階段大多數機械人仍未能完全處理人類所能應對的複雜情境,加上許多消費者尚未適應與冷冰冰的機器互動,仍然偏好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交流。因此,她認為最理想的模式,是機械人與人類協作共融,達至互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