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冠疫情期間,用作隔離的方艙醫院。資料圖片

袁國勇是全球頂尖的傳染病科學家,但回望科研征程,他直言曾面對諸多質疑與批評,團隊探索之路可算是「一步一艱辛」,他最慶幸有「黃金搭檔」陳鴻霖陪伴,兩人一路披荊斬棘,互相成就。陳鴻霖亦感恩科研路上可與袁國勇同行,「每個難關我們都互相支撐。幾十年下來,都快到退休的年齡,我們已經打算一起做到退休。」

早在1997年,袁國勇團隊已率先以快速核酸測試檢測H5N1禽流感病毒,卻遭學界質疑,「當時很多人認為必須用細胞培養分離病毒才可靠,我們的方法被批評是戇居」,但時間證明,這項創新技術最終成為全球流感監測的標準方法。

而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袁國勇發現首個家庭染疫群組,率先提出「全民戴口罩」建議,卻被批評沒有「科學依據」,「我們後來以倉鼠實驗證明,口罩確實能阻斷病毒傳播,才成功推動防疫措施實行。」

他形容,幾乎每一次突破都伴隨着爭議,「作為科學家,好奇心驅使我們尋根究底。面對壓力,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是我們知道如能找出最終答案,就能救到好多人,幫到好多人。」

袁國勇與陳鴻霖,一個是臨床醫生,一個做基礎研究,兩人每當靈感迸發即互通消息討論,發揮協同效應。袁國勇說,清楚記得新冠疫情來襲時,是2019年12月30日他生日當天,收到陳鴻霖來電,提到「情況不妥,好像有事發生」,「我便立刻和內地學者通話,知道了武漢的緊急情況。」而當時陳鴻霖正在機場準備到美國陪伴兒子做手術,但獲悉武漢情況後,立刻就和袁國勇進入作戰狀態。

陳鴻霖憶述:「從那天起,我們團隊就進入全天候研究狀態,沒日沒夜地嘗試分離病毒株,要打贏這場抗疫戰爭。袁教授甚至在辦公室放置帆布床徹夜工作。」在資源短缺情況下,袁國勇的團隊工作時間無限拉長,每日要工作近16小時,幾乎沒有休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