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芯片後,生物醫藥被視為全球科技版圖的另一戰略競爭領域,國家近年在包括基因研究、疫苗、創新醫藥療法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並正批量進軍國際市場;香港如何憑藉高水平的生物醫藥科研發揮應有影響力,值得深思。袁國勇指,過去香港欠缺生物醫藥產業化的條件,致令其團隊的新型噴鼻式新冠疫苗亦失去市場先機,但隨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一區兩園」規劃,讓內地生產審批便捷流通,香港亦更能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為突破產業瓶頸帶來新希望。
袁國勇早在2004年已提出香港應建立本土疫苗生產基地,及至新冠疫情期間,其團隊在2020年初已成功研發疫苗種子株,但因本地缺乏生產設施,送往內地量產時跨境樣本運輸及臨床審批耗時,影響推出巿場的進度,「當港產疫苗終於面世,全球市場早已飽和,我們的新型噴鼻式疫苗也失去了先機……」
陳鴻霖表示,涉微生物學和傳染病的研究,審批流程較複雜,但當河套香港園區落實運作,經備案的香港科研機構及企業可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將可實現科研資料跨境便捷流通,免除常規審批繁瑣程序,大幅提升兩地機構對接效率。
他又強調,對香港生物醫藥來說,最欠缺的是具備產業化經驗的下游專業人才,「我們不僅要發論文,更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國家龐大人才儲備和市場規模,加上河套區優勢,若能在該處設立研究基地,將有助吸引更多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將生物醫藥打造成為香港的新興支柱產業。「我們要讓國際社會看到,河套區不僅是生物醫藥的實驗室,其背後是國家龐大的產業鏈支持;於香港這個國際城市能實現科研一條龍,國際高端人才自然會源源不斷而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