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科技罪案較去年同期錄得升幅,其中網上投資騙案升24.8%,損失金額由近10.9億元增至14.81億元,升幅36.4%,是所有類型科技罪案中損失最嚴重。騙徒多數透過WhatsApp接觸受害人,扮「投資專家」誘騙受害人投資,被騙者更包括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警方注意到騙徒的手段持續演變,包括與受害人發展網戀,再誘騙受害人投資(俗稱「殺豬盤」),騙徒更使用新手法假扮「有米」租客,在網上地產平台尋找放租業主,之後騙情又騙財,其中一名中年女子中招並與騙徒發展網戀,墮入「殺豬盤」騙局,共損失超過3,100萬元。●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立本
訛稱「有米」覓女業主誘投資
警方注意到騙徒偽裝成的高端租客,於地產平台尋找放租盤的業主作目標,訛稱是高收入人士獲取對方信任,以及透過話術塑造自己「有米」,並虛構投資專業背景誘使被害業主墮入圈套,繼而與對方建立曖昧或戀人關係,再以各種藉口誘騙受害業主參與投資,即俗稱「殺豬盤」騙案(歸類為網上情緣騙案)。
今年最大單一損失的「殺豬盤」騙案,受害人為一名52歲女業主,她在地產平台刊登廣告出租物業,騙徒聯絡她表示有興趣租住其物業,雙方透過短訊傳情建立網戀,受害人被騙徒指示到虛假網站投資,分別把約2,000萬元及價值1,100萬港元虛擬貨幣存入指定戶口,最終損失逾3,100萬元。
長者誤入投資群組 被呃3000萬
另外,一名65歲退休人士去年8月在Facebook看到投資廣告,其後被加入WhatsApp投資群組,透過不明應用程式投資香港及美國股票,最終被騙逾3,000萬元。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梁靄琳表示,在科技罪案中,網上投資騙案的宗數僅次於網上購物及求職騙案,排行第三,但損失金額最多。今年上半年,共有16,262宗科技罪案,涉款30.4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分別16,182宗及26.57億元,分別上升80宗及增加3.91億元;當中網上投資騙案錄得2,273宗,以總損失金額14.81億元計算,平均每宗案件損失65.1萬元。
投資騙案的主要手法是以投資股票、基金、虛擬貨幣或其他高回報項目作幌子詐騙,合計佔所有投資騙案近九成。
數據顯示,涉透過WhatsApp接觸受害人的案件多達1,260宗,而透過Facebook及Instagram接觸受害人案件,分別為411宗及226宗。
騙徒透過市民廣泛使用的通訊程式及社交媒體平台,發送釣魚訊息或虛假廣告接觸受害人,甚至隨機將市民拉入投資群組,以「限時優惠」等字眼增加緊迫感,再搭配誇大不實的投資回報承諾,令受害人覺得機不可失。當受害人點擊廣告,便會被轉至要求輸入個人資料的頁面,繼而被拉入預先設置的WhatsApp群組,騙徒在群組內自稱「資深投資專家」,並安排同黨在群內持續貼出高額獲利的截圖,誘騙受害人下載不明應用程式或前往虛假投資平台進行交易。
最初受害人可能獲得微薄利潤,但當加大投資金額後,騙徒便會失聯,最終多年積蓄化為烏有。以受害人年齡層分類,依次為41歲至50歲、51歲至60歲及61歲以上,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及護士等高學歷專業人士,合共佔總體約一成;文員佔13.9% 、退休人士佔12.5%、家庭主婦佔7.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