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風靡內地的抗日電影《南京照相館》即將在香港上映。筆者與旅居外地的友人閒談香港近況時提到這部電影,友人略帶質疑,認為內地電影越來越多,「香港的『國際化』形象消退」。

《哪吒2》《南京照相館》《長津湖》等國產電影近年在香港上映並引起熱潮,令香港觀眾對內地電影及文化自信有更深層體會。然而,有個別聲音認為,國產作品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香港放映市場佔比越來越多,擠佔其他地區電影,令部分人感覺香港不如以往那麼「國際化」。

對於這種觀點,筆者難以苟同。因為所謂「國際化褪色」的判斷標準何在?由誰定義?其他國家的電影是「國際化」,國產電影就是「土」?在全球權力格局重組、地緣博弈加劇的當下,此論調是否代表着某些人的自卑心理和某種「帶節奏」的敘事目的?香港亟需通過掌握話語權,重構國際化內涵,主動定義何謂「國際化」。

事實擊破「褪色」迷思

判斷「國際化」的核心是經濟實質。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始終穩固,根據投資推廣署數據,駐港地區總部及地區辦事處數目從2012年的7,000餘家增至2024年近萬家,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金融市場的深度更顯其國際地位:2024年首七個月處理了全球約80%離岸人民幣結算,國際債券發行量連續多年位居亞洲前列。那些宣傳「褪色論」者,刻意忽視香港的國際化動能正與國家發展深度契合。將國際化狹義理解為歐美資本單向流動,未免太過片面。

此外,將「國際化」等同歐美白人擔任高管的觀念也亟待破除。此思維隱含殖民遺緒的等級意識,將西方面孔視為「先進權威」符號,變相貶抑本地與亞洲人才競爭力。現實中香港企業領域層正在向健康多元化發展:既有精通國際規則的華人精英,亦不乏來自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的專業人才。滙豐銀行、港交所等機構,現在許多都是由具國際視野的華人精英掌舵。真正的國際化企業的競爭力,源於全球網絡與跨文化管理能力,而非高管膚色。

至於文化領域的國際化,若將西式餐飲與荷里活電影視為國際化的唯一尺規,或將西方生活方式奉為圭臬,實則是暴露了文化主體性缺失。香港文化精髓在於中西交融基因,從廣府飲茶文化到英式下午茶,從粵劇舞台到巴塞爾藝術展,多元共生本就是國際化典範。新時代賦予香港新使命:在堅守本地特色同時,更需向世界自信展示中華文化的當代魅力。故宮文化博物館與M+互相輝映、香港東方美學登上國際時尚舞台、弘揚孝悌倫理等實踐,皆是參與全球文化對話的積極作為。在電影的領域,中國電影的製作水平、文化立意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日益提升,例如電影《哪吒2》不論在內地還是東南亞的市場,都取得良好口碑;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二戰戰勝國都熱烈慶祝,抗戰電影在香港大規模上映也是緊跟國際市場潮流。國際化形態是隨時局而變化,而且各地的國際化也各有詮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破解市民認知落差

所謂「國際化褪色」之感,筆者認為主要源於三重因素。

一是感知局限。中環等區域外籍人士構成的變化、疫情等短期衝擊、個別國際品牌策略調整等可見的表象易被放大;反之金融市場運作、離岸貿易等高價值國際化活動不易被直觀感知。

二是靜態印記誤區。將香港特定歷史片段固化為「真正國際化」永恒標準,忽略了國際城市的本質是動態演進。隨着國家崛起與亞洲經濟騰飛,香港的國際人才與活動來源地必然更趨多元化。

三是敘事滲透。西方部分勢力刻意營造香港「衰落」敘事,經國際媒體傳播放大,影響市民認知。

破解迷思、堅定市民信心,需即時應對與長遠策略並舉。前者是強化政府宣傳,通過電視平台、戲院平台、社交媒體、社區網絡及國際平台多元渠道,持續展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創科與文化交流樞紐的形象與優勢,澄清事實,以香港的真實一面對沖負面敘事。

後者是深化教育根基,解構西方話語霸權,樹立主體認知,引導學生理解「國際化」概念的歷史建構性與西方中心主義局限性,讓香港市民以自信姿態立足國家、面向全球,譜寫國際化城市的新篇章,有力回應唱衰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