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院長
碳中和可以比喻為一個天平:天平左端是碳排放量,天平右端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吸納碳的匯總量;天平達到平衡為碳中和。加強碳天平右端的比重,特別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和負排放,既可以直接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有望成為實現碳中和「兜底」的有效路徑,還可以催生出新的產業鏈和機遇。
高效捕集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捕集,無論是第一代技術,如胺基吸收劑、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燃燒前捕集、常壓富氧燃燒等,還是第二代技術,如化學鏈燃燒、新型膜分離、增壓富氧燃燒等,都是針對集中排放源捕集(PSC)。但由於大多數PSC技術都聚焦於捕集煙氣後獲取100%濃度的二氧化碳,後續需要建設大規模專用管路系統,用作運輸集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其運輸過程成本往往也很高昂。同時,100%濃度的二氧化碳未必為下游的二氧化碳使用所青睞。例如,富碳農業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僅需極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按照傳統捕集方法,從電廠集中捕集後,氣體需要淨化、從專用管路花費巨大運輸成本到達農業設施,並且稀釋為合適濃度之後再使用,顯然得不償失。因此,傳統的PSC與很多下游的二氧化碳使用脫節或不兼容,沒有做到面向對象的按需捕集,也沒有形成產業鏈並發揮各級的經濟效益。
從碳循環的角度講,化石燃料的「開採—加工—儲存—利用—排放—回收—再生—再利用」的循環過程,本質上是使碳元素在其不同形式的化合物之間進行轉換,並產出有附加值的產品。在整個碳循環中,幾乎每一步的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產品等,都有着鮮明的國籍和商標,比如澳洲的煤、沙特的油、中電的電、中石化的汽油等,唯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既沒有國籍也沒有商標,是完全免費的碳元素資源。因此,如果能夠從空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DAC),並且能夠將捕集的二氧化碳就地實現低成本和高效的利用,除了轉變為有附加經濟效益的產品及助力碳中和之外,從全球戰略角度來說,哪一個國家和地區先行布局DAC及相關碳的轉化和再利用,就有可能實現對全球碳資源的重新調配,為國家能源戰略安全保駕護航。
以DAC為代表的分布式碳捕集不但是PSC的重要補充,而且其擁有的諸多優勢是傳統的PSC無法比擬的。
催生新型產業鏈
首先,分布式捕集的二氧化碳體量巨大。空氣捕集二氧化碳可應對全球任何國家任何企業的排放,在全球任何地點由第三方企業開展分布式捕集。
其次,分布式捕集可以在任意地點隨時捕集並就地應用,幾乎零運輸成本,可以完美地銜接任何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方式,把CCUS當中的捕集(C)和利用(U)無縫銜接在一起形成全碳循環。
第三,可以根據下游客戶需求,實現按需的任意濃度捕集,特別是獲取的二氧化碳相對濃度較低時候(如農業、生物等應用),DAC捕集的成本極低。例如筆者所領導的課題組(從哥倫比亞大學到嶺南大學)開發的全世界領先的特有乾濕法空氣捕集材料,相比傳統方式,投資和運營成本均明顯降低,是捕集技術的重要革命。
我們研發的、和紙片一樣薄的MSDAC,材料成本非常低廉,其在乾燥狀態下可自動化學吸附二氧化碳,只需少量水氣就可以釋放出二氧化碳。通過調節釋放過程中的真空度,可以獲取任意濃度的二氧化碳/空氣混合氣。我們預期這將奠定新一代分布式碳捕集技術的革命性飛躍,並為後續的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打下堅實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