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今年五月訪澳期間曾指出,澳門要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為特區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澳區政協委員李佳鳴指出,澳門發展文旅產業優勢明顯,每年超過3,000萬遊客資源若能轉向非博彩體驗,將有效帶動社區經濟轉型。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是中央政府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部署,李佳鳴強調需把握橫琴發展機遇,實現澳門經濟轉型,進一步增強澳門及橫琴的國際影響力。●文:澳門新聞中心 鍾佩欣
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1」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李佳鳴認為,推動產業多元需強化自身優勢,而四大產業中的文旅產業是澳門最有條件推進的領域。她指出,澳門每年接待約3,000萬旅客,若能引導旅客走出博彩場所、走進社區,體驗非博彩元素,不僅能帶動本地中小企發展,更能減少澳門對博彩業的依賴。
大健康與金融業需政策突破
李佳鳴認為,大健康與金融業的發展欠缺政策推動。以大健康為例,她提出澳門可憑藉特區立法權,在醫療政策上先行先試,例如放寬對二期臨床試驗藥物的應用限制,為癌症等重症患者提供精準治療;同時開放高端醫療人才引進政策,鼓勵私營機構引入國際先進技術。
「公共醫療就做好公共服務本分,這些領域可由私人醫療機構承接,政府做好監管,就能引進很多頂尖技術。」她以瑞士部分地區因開放醫療創新成為全球高端醫療目的地為例,認為澳門完全可借鑒此模式,帶動本地醫療團隊水平提升。
至於現代金融發展,同樣需要政策引導。李佳鳴建議借力香港的成熟經驗,通過政策優化吸引兩地及國際金融人才,並推動與橫琴的金融合作。她強調,金融與大健康領域的關鍵在於政策引導,特區應憑藉獨立立法權,大膽精準推進改革、引進人才。
高新科技發展需培育人才及產業生態
「高新科技單靠政策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氛圍、人才及行業基礎。」李佳鳴強調,相比其他產業,高新科技產業需要長期積累,且離不開大學、企業、人才生態的支撐。她舉例指出,矽谷依賴斯坦福、伯克利等高校,北京中關村背靠清華、北大,而澳門的大學教育雖有基礎,但人才積累、產業氛圍仍需培育,短期內難以支撐新產業快速發展。
以創新思維推動「1+4」產業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視察澳門期間曾鼓勵澳門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敢於拚搏、勇於創新,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大作為。李佳鳴認為,澳門政府應做好領導角色,推動「1+4」產業發展,帶動社會參與,包括鼓勵民間企業、中小企參與產業升級,而非直接投資競爭。
她坦言,現階段澳門部分政策仍顯保守,缺乏創新思維。以文旅產業為例,建議政府鼓勵民間機構舉辦演唱會、國際展覽、賽事等活動,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同時充分結合港珠澳三地的地理優勢,為旅客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旅遊產品。
優化簽證政策 助力琴澳一體化
「不解決簽證問題,琴澳一體化很難推進。」李佳鳴指出,澳門對全球大部分國家實行免簽政策,建議深合區進一步優化國際旅遊簽證,針對長途國際遊客出台更便利的落地簽政策,並放寬多次往返琴澳的限制,助力兩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最急切的不是某個產業,而是整個社會的思維創新。」李佳鳴總結表示,澳門要抓住粵澳深度合作機遇,在「1+4」產業中實現突破,必須敢於創新、善用「一國兩制」中的「兩制」優勢,將深合區當做中國改革創新的試驗田,這正是回應國家對澳門的期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