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景和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油尖旺區議員 香港廣西賀州市同鄉聯誼會會長
本港人口持續高齡化,獨居與「雙老」家庭日增。現行支援整體而言「有量無綫」、「碎片化」偏多,醫療側重醫院,社福重審查與等候,家居照顧與社區連結之間常出現斷層。關愛隊可作早期接觸、定期探訪與轉介的「第一里程」,長處在貼地與動員,但若單靠其志願性與短期資源,難承擔評估、復康、長期個案管理與夜間緊急應對,亦易流於「一次性活動」。因此,筆者認為應把關愛隊嵌入一個有責有權的地區照顧網,與醫管局、社署、地區康健站、屋邨物管與學校設定轉介標準、共享基本個案記錄與危機通報,並以結果指標如再入院率、等待時間、跌倒通報反應等問責。
昔日「左鄰右里」為何消散?一是結構變遷,工時長、人口流動快、租住不穩,難累積互信,私隱與「互不打擾」成為默契。二是空間形態巨變,早年長型走廊、公屋天台、街檔與騎樓是天然社交界面。八十年代後,新建公屋普遍轉向十字型、Y型塔樓與密閉升降機大堂,消防與管理規例限制走廊逗留、擺放物品,保安把公共空間私有化,街市被商場替代,電商與外送又減少「偶遇」。用地緊張、建築標準、成本效率、治安與私隱考量,客觀上共同削弱了鄰里可見、可停留、可交談的界面。空間把人抽離,情感便難以生成。
要真正支援獨居及雙老,筆者建議,宜從制度、空間、文化三線重建「可持續的鄰里照顧」。首先,制度與服務整合,推行「一老一個案經理」,由家庭醫生、社區護士、職業治療師與社工組隊;擴大家居照顧與送餐、家務、陪診名額與覆蓋;設立熱線與快速上門隊,與消防救護互通;加強地區康健站對長期病的家居隨訪;建立跨機構通用的「黃表」危機卡,便於物管與鄰里在緊急時辨識與協助。
其次,家庭與照顧者政策,把照顧視為公共價值而非純私務。擴大照顧者津貼與暫託服務、推行有薪護老假與彈性工時;為成年子女近居父母提供租住及調遷優先與稅務扣減;在公屋與資助房屋試行「近居配對」,鼓勵「門對門」或同邨同層的日常互助。
還有,空間與管理微創新,在每層設小客廳、長椅與良好照明,局部放寬走廊社交禁令並以消防動線標示管理;為新舊屋邨增設無障礙動線與「鄰里站」,由保安、物管、郵差、商戶組成守望網;街舖前沿規劃可坐可談的門前帶與社區飯堂,讓長者不必跨商場也能吃到廉價熱餐。
再來,科技與倫理,提供易用的跌倒感測、智能門鈴與遠程問診,數據以自願與最少可識別原則處理;設「安心鈴」與鄰里互助群,避免「科技孤島」。
最後, 文化與動員,復興「打個招呼」運動、樓層聚餐與時間銀行;把學生服務學習、地區企業義工與教會及社團活動編織成穩定時段,使探訪與陪伴成為可預期的周期。
總之,支援的關鍵不在「多幾個計劃」,而在把人重新帶回可信賴的制度與可相遇的空間,昔日的人情能在新型城市中長出新樣貌,讓獨居與雙老家庭不僅被看見,更被長期守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