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吳蔚、苑向芹)2023年9月,政府宣布「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允許未來兩年輸入以往禁止的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旨在緩解勞動市場人手短缺。政策初衷強調「本地優先」,然而,實施近兩年後,社會對政策的爭議卻日益加劇。

根據統計處最新數據,建造業、零售業及飲食業的失業率分別攀升至4.4%、4%及4.7%,部分行業的工資增幅甚至低於整體經濟水平。面對外勞配額擴張,有本地勞工被外勞取代而失業,有的則從全職變兼職。

上圖:「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旨在緩解勞動市場人手短缺,政策初衷強調「本地優先」。圖為市民在勞工處搵工。下圖:勞工處近月已優化「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專題在網頁,新增網上投訴表格,方便本地僱員作出投訴。圖為勞工處西九龍就業中心。\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訪問多名本地僱員分享自身相關經歷,勞工處表示,近月已在優化計劃專題網頁新增網上投訴表格,市民亦可繼續使用專線電話作出舉報。

近日在一個社交平台上,港人巧儀(化名)發布避雷公司帖,懷疑自己應聘的一家公司並非有心請人,而是走流程發布招聘崗位,實則為後續申請外勞做鋪墊。

「我感覺企業不是真心請人,幾乎都冇即場面試機會,畀咗簡歷都完全冇回應。」巧儀前段時間參加了幾場官方招聘會,她向大公報記者分享,自己上個月去一家酒樓應聘,老闆操閩南口音,面試過程一直問她鄉下在哪,因待遇實在過低且面試體驗差,巧儀「走難」般離開現場。「他好像一直在暗示不是同鄉就不會請,當然回去之後也沒有任何回音。」

員工:投訴維權時間成本太高

巧儀曾在餐廳兼職樓面幫補家用。然而半年前經理通知她未來餐廳不會再請兼職。巧儀說,除了兼職,還有幾個全職員工也被裁員,餐廳現在只剩下一個本地長工。「我聽到經理佢哋傾偈話『外勞價錢抵好多』之類……」她也從朋友口中聽過因為請外勞而開除本地員工的事情,但是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她還是感到茫然。

被問及是否了解近期有公司被「行政制裁」,是否打算聯合其他工友維權,巧儀無奈表示時間成本太高,「香港地就咁大,好多公司其實都咁做。我哋基層工,大家都要搵食,萬一畀人畫花簡歷就慘了!」

據前外貿公司人員楊小姐向《大公報》爆料,前公司為了引入低薪外勞,會按照外勞申請要求在各大網站及報紙上刊登招聘啟事,即便有符合要求的求職者前來應聘,公司也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有時都會叫人上來面試,但幾日後就覆對方已經請到人,時間到就同勞工處申請外勞。」楊小姐已經離職,同時認為若助長這樣的風氣幫公司走灰色地帶,感到良心不安。

據悉,申請計劃需符合幾個外勞申請條件,首先僱主必須證明已經盡力但無法在本地勞動市場招聘到合適的員工。負責傢俬運送和安裝的李師傅表示,話雖如此,但在實際操作中會有很多漏洞。「公司係咪真的『盡力但無法』招聘到本地合適的員工?呢個點樣check個真實性呢?」他說:「我上周找人去運送家品,不到一個鐘就有人響應了,哪裏會難請人呢?」

倡建立「外勞僱傭誠信名冊」

部分勞工因不了解自身權益,在遭遇歧視被無故拒聘後,亦難察覺或有效舉證。除了在社交媒體上投訴外,本地僱員應如何有效反映或解決問題?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接受大公報採訪時建議,勞工處在僱主進行本地招聘階段做好把關,加強對招聘過程巡查,了解本地求職者人數。他亦呼籲政府考慮建立「外勞僱傭誠信名冊」,對合規企業形成正向激勵。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認為,政府可以要求獲批輸入外勞的公司每半年申報一次本地僱員人數並配合巡查機制。周小松透露,勞工處鼓勵勞工投訴,不少工友願意透過工會轉介個案。「近兩三個月我們已轉介幾十宗工友的投訴個案,勞工處調查後發現情況屬實,便會對僱主進行制裁。」他形容工會與工友之間天然聯繫緊密,工友更信任工會,經工會轉介維權可事半功倍。周小松呼籲,雖然取證不易,但若有懷疑,可以先聯絡工會。

勞工處:網上設投訴表格供舉報

針對以上情況,勞工處就表示,近月已在優化計劃專題網頁新增網上投訴表格,方便本地僱員就僱主涉嫌違反優化計劃的規定作出投訴。市民亦可繼續使用專線電話2150 6363作出舉報。

勞工處續指,會進行特別巡查行動,到聘用輸入勞工的企業查核僱主有否持續符合全職本地僱員與輸入勞工2:1人手比例的規定。同時,勞工處會按違規風險要求僱主申報全職本地僱員及輸入勞工的資料和相關人手比例。如發現懷疑違規情況,勞工處會作進一步調查。如證實違規,勞工處會對有關僱主作出行政制裁。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首七月296宗投訴

餐飲業是申請輸入外勞人數最多的行業。(大公報記者何嘉駿 攝)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推行以來,首年接獲14宗投訴,2024年則有69宗,今年截至7月則較去年急增逾3倍,至296宗。檢視發現兩宗個案初步顯示僱主聘請外勞後解僱本地員工,已暫緩處理其申請;另一宗涉僱主在為期4周本地招聘表現不真誠,沒聘請可聘用的本地勞工,勞工處早前宣布對其實施「行政制裁」,這亦是首度有企業因違反本地招聘規定而遭處罰。自2025年7月31日起,勞工處拒絕處理該公司在隨後一年提交的輸入勞工申請,同時中止處理其已提交的申請。

有滅蟲公司罰暫停申請一年

涉今次「行政制裁」的公司為淨康集團,乃滅蟲消毒公司。有業內人士指,行內人手不缺,惟較難請到具專門滅蟲資歷人士,故內地人才更吃香,冀政府嚴格把關,保障本地從業員。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認為,勞工處對違規僱主作出「行政制裁」具有積極意義。政府公開違規僱主名稱,要求其解釋不聘本地工人的原因,並排查是否存在刻意傾向外勞的情況。「相信這些舉措具有一定『阻嚇力』,但處罰的核心目標在於『令僱主轉向本地僱傭』。」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表示,隨着僱主濫用外勞制度,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政府高調處罰違規公司,傳遞「必須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信號。他認為,現有規管力度尤其是執行力方面存在不足。「我建議將違規公司輸入外勞的禁令延長3至5年,情節特別嚴重或重犯的,可禁止其輸入外勞」。他表示,政府可以研究引入罰款,將罰款用於本地工人培訓。

為了進一步規範外勞申請,勞工處於今年六月份表示,對於獲通過初步甄別並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的優化計劃申請,勞工處在「互動就業服務」網站刊登職位空缺資料時,會展示申請公司的名稱,鼓勵求職者應徵。

而僱主遞交優化計劃的申請後,除輸入勞工續約申請等特殊情況外,其後六個月內提交的其他申請一般不獲處理。

記者實測/打招聘廣告電話 多無人聽或秒掛線

大公報記者日前「放蛇」在各種招聘網站撥打招聘廣告上的電話,結果屢次碰壁,對方或無人應答或即刻收線。一間名為「恒×物業」的公司於今年6月25日刊登招聘會計/簿記文員的職位空缺,職位要求為:中五程度;良好粵語;良好英語;懂讀寫中文;懂讀寫英文。待遇為每月9000港元,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上班,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時。根據提示,記者撥打了招聘負責人關小姐的電話。首兩次對方秒掛,最後一次記者諮詢對方是否請人,關小姐語氣匆匆答:「請咗啦!」隨後即刻收線。

此外,在瀏覽職位空缺時記者亦見到,有公司要求求職者需有專上教育或學士學位,而且要有一年工作經驗,良好普通話、粵語、英文讀寫水平,惟待遇卻僅有7500至8500元港幣。

要求高待遇低 根本無心招聘

「我想問下8000元港紙,在香港點生存?」在相關社交平台貼文話題上,記者見到有網友不解問道。亦有網友跟帖解惑:「根本假嘅,特登設個勁低嘅人工擺四個禮拜(註:四周為政府要求的本地招聘時限)以上,跟住話請唔到人,就可以申請外勞!」

亦有外勞網友表示,自己希望同本地勞工同工同酬、公平競爭,而非純靠「低價」內卷本地勞動力市場。「內卷只能製造短期效益,長期又激化兩地矛盾,敗壞外勞名聲,得不償失。」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