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病患病率攀升,遙距醫療以其便捷、高效、可負擔的特性,成為提升醫療服務的重要手段。消費者委員會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揭示本港遙距醫療在快速發展,但存在監管框架分散、法律責任模糊、保險保障不明及收費資訊透明度不足等多項問題。遙距醫療是醫療創新發展的大勢所在,亦是香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舉措,特區政府應積極完善監管,推動其健康、可持續發展,更有效融入本地醫療體系,更好地回應市民需求。

遙距醫療透過資訊與通訊科技,打破地理限制,讓患者足不出戶便能獲得專業醫療服務。尤其在疫情期間,遙距診症有效減輕了醫療機構的壓力,在避免增加傳染風險的同時,也保障患者獲得適切治療。長遠來說,遙距醫療更可拓展至慢性病管理、精神健康支援、跨境醫療協作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區政府亦意識到其重要性,醫院管理局自2021年起透過「HA Go」應用程式提供遙距服務,累計服務逾26.5萬人次;也愈來愈多私營機構和中西醫參與其中。這種以創新科技驅動醫療的服務模式,不僅符合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更是回應社會醫療需求的必要之舉。

消委會的研究點出當前遙距醫療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報告指出,現行監管框架未能全面覆蓋所有服務提供者及持份者,其法律責任與私隱數據保障要求模糊不清;服務條款不公、收費透明度低、操作支援不足等問題,也嚴重影響市民信心;甚至有商家聲稱其服務「並非用於診斷或被視為提供診斷或治療」,卻同時提供簽發處方和醫學證明書服務,存在明顯誤導。這些問題需要得到及時、有效解決,以免阻礙遙距醫療的進一步普及與健康發展。

值得肯定的是,特區政府及相關專業醫療機構自2019年起,已就遙距醫療逐步推出相關監管框架及指引,例如香港醫務委員會在2019年編撰了《遠程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也在今年制定了《遙距醫療服務專業道德指引》,為服務提供者確立了基本道德與操作守則。然而,有業界人士反映,現行指引多以原則性為主,缺乏具體操作細節,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科技與市場環境。

對此,特區政府應積極考慮消委會建議和回應業界訴求,參考內地、新加坡及美國等地的成功經驗,制定更全面、詳盡、清晰及具操作性的指引,涵蓋臨床標準、技術要求、法律責任劃分及保險賠償機制等,以減少實踐中的不確定性。例如,短期可推動自願認證機制與行業白名單制度,鼓勵平台和通訊工具符合數據安全與私隱保護標準;中期則應加強與保險業界協作,明確將遙距醫療納入保險覆蓋範圍,並建立與面診一致的理賠標準;長遠則須建設官方認證平台,以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公眾信心,並透過立法明確各方責任,完善跨境數據流通機制,將人工智能應用、藥物送遞、知情同意流程等新興議題納入規管範疇;以及加強公眾教育,提升數碼科技素養,幫助市民安全使用遙距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