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中共東北主要抗日武裝
●《工商晚報》1931年11月5日有關江橋戰役的報道。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翻拍

「九一八」事變後,在張學良不抵抗政策下,東北軍主力整建制撤至山海關內,東三省約3,000萬百姓和相當於三個日本國面積的沃土淪於日治。香港各界積極舉辦籌款與救援活動。工商界、同鄉會、學界紛紛發起「東北救亡」義演、義賣、捐款,支援難民與前線抗戰。部分團體還組織赴內地的慰問團。針對日軍的暴行,香港報章連日刊登前線戰況、評論社論,譴責日軍侵略。而以馬占山、馮占海為首的原東北軍愛國官兵的奮起反抗打響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戰。

「江橋抗戰是東北民眾自發抵抗的第一戰,它向世界宣告,中國人絕不會屈服於侵略。」齊齊哈爾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張港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總兵力約為 26 萬人。但由於中原大戰與石友三叛亂,先後有約12 萬人入關,導致東北境內僅剩約14萬人。聽聞「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任命馬占山代理黑龍江省主席兼軍事總指揮。

抗日第一戰硬撼日軍

1931年10月,日軍連克遼、吉兩省進逼黑龍江。11月4日日軍嫩江支隊先遣隊向中國軍隊陣地進攻遭馬占山部擊退。下午日軍又集結4,000餘人再次發動進攻並一度突入江橋左翼陣地。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日軍不敵撤向江岸又遭到預伏守軍截擊,日援軍也遭守軍騎兵夾擊被迫退回。及夜,日軍又偷襲再遭伏擊,是日中國軍隊以300餘人代價換取日偽1,000餘人傷亡,及擊落日機一架。然而隨着日軍的不斷增援,孤軍奮戰的中國守軍也慢慢陷入劣勢,最終於11月18日被迫撤退。

港報連日報道江橋戰役

儘管此役最終失敗,仍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鬥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翻閱1931年舊報發現,遠在香港的《工商晚報》等媒體,竟連日報道是役戰況,發出「此為九一八以來我軍抗倭之始,雖寡不敵眾,尚能奮勇迎敵,可嘉也」、「馬軍長不計成敗,惟以寸土必爭,堪作全國將士楷模」的感嘆。

馮占海也是積極抗日的東北軍將領,1931年9月率部於老營盤鎮誓師,向吉林省各界發出抗日通電。此後,馮占海收編了宮長海、姚秉乾等抗日義勇軍,擁15,000餘眾。之後又聯合東北軍將領李杜、趙毅、邢占清等人成立吉林自衛軍,以哈爾濱保衛戰、雙城阻擊戰、桶子溝救援戰等大小戰役給日偽軍沉重打擊。

如今的江橋鎮,車流如梭,一派安寧。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黨委委員姜崇鳳感慨道:「江橋抗戰喚起了中華民族空前的抗日熱情,東北民眾不畏強敵的精神,至今仍激勵着我們。」站在紀念園遠眺,殘存的舊橋墩與嶄新的平齊鐵路嫩江橋平行矗立,一列滿載貨物的列車正從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駛過。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彷彿94年前那些誓死不退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