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中共於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召集東北代表討論東北問題,會議認為東北地區戰略地位重要,且帝國主義(尤其日本)滲透嚴重,急需建立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同年「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派順直(即順天與直隸,編者註)省委組織部長陳為人赴東北籌建滿洲省委。

日本內務省警保局外事課內部刊物《外事警察報》在1935年初刊載的「在滿洲國的中國共產黨狀況」一文稱:中共滿洲省委早在1928年,就發出《對時局的宣言》,號召「收回旅大、滿鐵及一切礦山森林」,「廢除與日本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將日本軍警驅逐出境」。

深入敵佔區組建抗日武裝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日本認為此威脅日佔東北利益,遂加強於東北的情報活動,並積極演習與擴建鐵路加快侵華部署。據《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一書介紹,1931年6月,日本參謀本部就制定了《滿蒙問題解決方策大綱》,明確計劃在一年內侵佔中國東北,並命令關東軍執行。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地區平民、警察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甚至於綠林豪傑均紛紛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隊等抗日武裝。至1932年夏秋,相關抗日武裝部隊發展達鼎盛時期,總人數約30萬。

據中共史料記載,幾乎在同一時期,趙尚志、楊靖宇、趙一曼等中共黨員亦先後進入東北地區,組織和指揮抗日武裝對日作戰。但這一時期的抗日武裝多為地方性,存在分散作戰、協同較少、番號不統一等問題。

1933年秋,中共將所領導的抗日武裝改編為「人民革命軍」,建立紅色政權並增強了與其他抗日武裝統一戰線工作。改編後的抗日武裝採取破壞鐵路、襲擊日軍據點、建立根據地等游擊戰術等方式,令侵華日軍疲於應對。

在中共持續推動下,原本分散於各地的各路抗日武裝逐步整合,1934年正式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進一步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下轄11個軍,高峰期約四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