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當越來越多人專程來港觀賞音樂劇《大狀王》,《大狀王》的成功已超越了自身。「叫好又叫座」的背後,是嶺南傳統文化與西方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不僅重新煥發了香港文化魅力與藝術創造力,更讓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落到實處。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香港文創產業有了新的坐標,香港故事也有了更好的呈現方式。

《大狀王》展現香港文創底蘊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資助項目,西九文化區、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的粵語音樂劇《大狀王》是一部完全「港產」的劇碼。其取材於華南地區流傳的清末四大狀師傳說,以類似戲曲「折子戲」的串聯方式,用粵劇、搖滾、嘻哈等29種音樂風格,巧妙融合了東西方的故事內核、藝術表達和哲學思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華語音樂劇的探索與突破。2022年首演就大獲成功,至今年6月及7月,《大狀王》團隊剛剛結束上海及北京巡演,超過3.5萬名內地觀眾入場,被內地媒體形容為華語音樂劇「頂流」,藝術水平和商業元素可媲美百老匯音樂劇。

《大狀王》的成功並非偶然。上世紀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港產電影、電視劇和粵語流行歌風靡整個亞洲,人才、經驗、產業和市場運作足以和好萊塢媲美。在此基礎上,香港音樂劇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開始進行探索,成立於1977年的香港話劇團更不斷推動音樂劇發展,1997年由張學友領銜主演的音樂劇《雪狼湖》更是「現象級」作品,經過多年積累,終於產生了代表香港原創音樂劇頂尖水平的作品,充分說明了香港的文化創造力依然強韌且生機勃勃。

如今,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因子之一,在全球範圍內共創造22.5億美元的收入和2,950萬個就業機會。在一些國家,文創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策略的一部分。香港有着如此深厚的積澱,自當緊跟潮流,以《大狀王》為標杆,在各個藝術領域打造更多IP,重塑香港文化輝煌,令其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之一。

善用中外融合特質推創意之風

事實上,特區政府在2024年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中,就以四個發展方向共71項措施,力爭加強香港文化影響力,其中特別提及要打造香港成為創意之都,推動和支持本地文創產業發展,同時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之風,建設香港文藝創意產業鏈。

近年來,無論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還是由香港藝術家創作的潮流玩具Labubu,都顯示文藝創意產業在香港的發展正如春草般勃發。文創產業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更有強大的文化傳播功能。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香港的重要定位之一。《大狀王》的成功,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充分利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通過中外文化融合,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

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的形象展示需要更多維、更立體的平台,香港的由治及興也需要更多敘述主體和更能打動人的方式呈現。它不一定是數字,也不一定要說理,而可能是娓娓道來,用情感傳達內核、用思想引領共鳴,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人類命運的相連相通,在反覆打磨的敘事裏讓世界看到另一個側面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