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繁華一半自然」的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景觀。網上圖片

在深圳灣東北部,毗鄰深圳和香港兩個國際大都市,深圳市福田紅樹林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轉站,每年近10萬隻遷徙候鳥在此越冬或停歇。從「海岸衛士」到「生態金庫」,中國紅樹林的重生不僅固牢了海岸線生態屏障,更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中國以科學保護與系統修復為核心,全面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程。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累計營造紅樹林9,200公頃,提前完成《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設定的9,050公頃營造目標,紅樹林總面積達3.03萬公頃,較本世紀初增長約38%,成為全球少數實現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是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核心區域。廣東通過清退養殖塘、科學選用本地樹種等方式推進修復;廣西欽州通過生態修復工程,使紅樹林面積增加約316公頃,並帶動中華白海豚數量增長;海南則結合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推動全球聯合行動。

AI助力紅樹林保護更智慧

紅樹林的修復工程,科技支撐成為關鍵。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的管理人員介紹,保護區內安裝了27個「秘境之眼」高清視頻、50台自動回傳紅外相機,配合AI鳥類智能識別和紅外相機照片自動遴選系統,實現了全域實時鳥類智能識別與自動監測。同時,創新安裝智能水閘管理系統,實現水閘的遠程控制和定時開關,使得基圍魚塘的水位調控和生物交換更加精準便捷,提高了生境管理(也稱為棲息地管理)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專家分析,紅樹林的固碳能力顯著,每公頃年固碳量可達1噸左右,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貢獻。此外,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發揮着關鍵作用。

中國紅樹林保護成果獲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2023年,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成立,19個國家加入合作網絡,中國技術標準與經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