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休閒漁業──涵蓋垂釣、觀光、文化體驗、生態教育等多元面向,近年成為香港漁業轉型的新方向。特區政府漁護署高級漁業主任(內陸養殖及技術事務)李麗芬向香港文匯報披露,正積極落實藍圖,「漁業+旅遊」方面,署方將與香港旅遊發展局緊密合作,串聯西貢、香港仔、大澳及新界漁村資源,打造「食玩買學」深度路線,設計並推出結合「跳島遊」、島上特色活動(如漁村導覽、工作坊)、品嘗地道海鮮餐飲等元素的深度旅遊試驗團,旨在吸引旅客及本地公眾參與,讓旅客沉浸式感受百年漁鄉文化,增加漁民收入來源。
李麗芬透露,該署與旅發局將緊密合作開發西貢、香港仔、大澳及新界的漁村資源,打造為「食玩買學」深度路線。其中,突破性措施包括今年第三季推出的「漁+樂」計劃,協助魚排轉型休閒體驗場域,專門協助主要從事水產養殖的魚排和內陸魚場經營者,在原有養殖業務基礎上,增設休閒活動(如餵魚體驗、生態導賞、漁業工作坊等),轉型為提供綜合體驗的場所;並研擬放寬第III類漁船牌照,推行「一船兩用」模式,在確保安全操作的前提下,允許這些漁船在進行捕撈作業之餘,可載運遊客出海體驗休閒漁業活動(如海上觀光、休閒垂釣)。相關的漁船改裝標準、牌照豁免安排及保險問題等細節正在研究中,並將適時諮詢業界持份者。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顯示,自2002年起,在不影響區內其他養魚操作和養殖環境的情況下,已經允許海魚養殖牌照持有人經營休閒垂釣業務,截至今年6月,全港10個養魚區約50名持牌人獲批同意書。
擁有37年養殖經驗的羅廣財,十年前已取得休閒垂釣牌照,為傳統漁場另開闢生財之道,他的魚排提供垂釣與開蚌取珍珠體驗,吸引不少學校及團體到訪,單日最高可接待90人,認為休閒漁業既可豐富訪客的參觀體驗,也方便營運商即場推銷產品,藉此增加收入。
倡推「一船兩用」 經營休閒漁業助轉型
「不過活動實在太單一了。」他直言,現行政策為不影響養殖,嚴禁魚排進行煮食、燒烤、卡拉OK等娛樂項目,即便政府正諮詢優化措施,鬆綁亦僅允許售賣預先包裝食品由遊客自行翻熱,「這和鄰近地區的餐飲體驗差距太大,嚴重影響休閒漁業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捕撈漁民同樣面臨制度困境。羅廣財指出,每年的5月15日至8月16日為休漁期,漁船閒置,這3個月漁民零收入,但香港現行法例規定,持有第III類別牌照的漁船僅限捕魚,嚴禁載客,無法開闢捕撈以外的財路,他建議政府推行「一船兩用」政策,允許漁船在符合安全條件下,休漁期載客觀光、推廣漁文化,或經營休閒漁業,「讓船隻能創造價值,協助我們轉型求生。」
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指出,香港漁業長期依賴基礎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缺乏可持續動力,亟需通過發展「休閒漁業」注入活水。借鑒日本、韓國經驗,香港需發展本地特色路徑,建議旅發局將休閒漁業納入國際旅遊推廣體系,同時設立專項基金,資助漁民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