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社交平台發布《施政‧再報告》第四集影片,強調特區政府會繼續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與教之中,厚植學生家國情懷。推行愛國教育是每個國家的應有之義,是光榮自豪的使命,近來特區政府透過展覽、升旗禮、交流、比賽等活動,將愛國情感注入青少年的心中,學校、社區團體等各界,也應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廣泛推行愛國教育工作,增進青少年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在特區和國家高質量發展中作出更大奉獻。

愛國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有如親情友情一樣,不關身份、無須理由,與生俱來、歷久彌新。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在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理所當然。然而,曾經有段時間,市民不能安全、公開地講出自己對國家的情懷,有人一講愛國就被人起底、毆打、滋擾。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實施,令這些荒謬現象絕跡。進入「愛國者治港」新階段,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推行國民教育,已再無障礙。

香港國安法第十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過去香港發生「反國教」、違法「佔中」、修例風波,就是因為愛國主義教育缺位,使市民特別是青年被反中亂港勢力誤導,令社會陷入撕裂。如今國安港安,向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補課」,增強國民身份認同,是促進大家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更美好香港的應有之義。

本屆特區政府透過各種渠道,在學校和社會大力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包括指導學校定期舉行升國旗活動,以及安排公民科內地考察活動。今年適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港愛國教育活動更加豐富,昨日就有香港青少年軍總會儀仗隊聯同清華大學及復旦大學國旗護衛隊,在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聯合升旗儀式;團結香港基金等組織籌辦的「何以中華」文化大使計劃又舉行活動,嘉許青年優秀文化大使,促進青年感受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由商界支持的「香港青年科創英才」研學團也在日前結束,包括香港學生在內的參與者在北京研學,與內地著名科學家面對面交流,了解國家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情況。

由此可見,香港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日趨多元,既有學校的教育,也有社會的氛圍營造,為正本清源、加強學生由衷愛國愛港發揮重要作用。在國家和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可以構思更多元貼地的方式,特別是迎合青少年活潑好奇的特質,帶領他們親身體會內地的山水建築,拍攝中華文化的紀錄片分享體會,在「遊山玩水」中細味中華廣袤大地,在和平恢弘的國度中尋找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見識祖國的進步,未來更加奮進,報效國家、服務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