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表面上美國失業率仍維持在低位,然而最新數據卻揭示一股正擴大的沉默潮流:數百萬原本有工作的美國人,正選擇悄然離開職場,不再尋找工作。他們不是轉職也不是被裁員,而是集體「退出」勞動市場。這波異常現象可能正悄悄影響美國經濟與勞動價值觀。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報告顯示,今年5月有多達542萬名原本有工作的美國人轉為「退出勞動力市場」,淨增長達79.3萬人,是自2020年4月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Jefferie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西蒙斯指出,嬰兒潮世代的退休是這波潮流的重要因素,人口結構老化使退出勞動力的現象加劇。此外,部分產業因關稅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而面臨風險,也讓不少離職者不願回到原本的職業領域。

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族群的勞動參與情況。根據統計,16至19歲的就業人口比率在一年內從33.4%降至31.3%,為所有年齡層中變動最顯著一群。西蒙斯認為,這可能反映年輕人對現有工作機會缺乏成長性與吸引力,許多人選擇先退出觀望。

挑戰失業率傳統解讀

據EY-Parthenon的達科表示,這波退出潮挑戰聯儲局與媒體對「失業率」的傳統解讀。儘管5月美國失業率維持在3.9%的低位,表面看似勞動市場穩健,但實際上許多退出者並未尋找職位,因此未被納入失業人口統計。這也凸顯一個常被忽略的差異:所謂「失業率」是指目前無業但仍積極尋找工作的勞動人口所佔比率;而「退出勞動市場」則是指那些選擇不再工作,且也未積極求職的人。

因此即使有大量人口離開職場,但只要他們未積極求職,就不會被計入失業統計中。這代表儘管官方數據顯示失業率偏低,實則潛藏着一股逐步侵蝕勞動供應的沉默潮流,反映出經濟結構與社會價值觀的深層變化。當大量勞動人口退出職場,整體可用人力萎縮,國家的潛在國內生產總值(GDP)自然會被壓縮。這不只降低實際產出,還影響創新與企業投資意願。隨着退休潮與青年參與率下降,美國長期經濟活力正受到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