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在新冠疫情期間,香港中醫積極參與抗疫工作,國家「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亦來港分享內地中醫抗疫經驗,特區政府並資助中醫診所提供新冠遙距問診及復康服務,有效提升市民對中醫藥功用的認識。香港教育大學昨日發表研究顯示,疫情後市民對中醫藥的使用顯著增加,中醫全科使用率從2020年的26.6%,大幅增至47.0%,多數受訪者認同中醫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並普遍認可其安全性和科學性,促使更多市民選擇中醫服務。同時,逾半數市民使用抗疫中成藥,並給予正面評價。
是次研究於今年3月至4月進行,透過電話問卷訪問1,505名香港成年居民。負責帶領研究的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指出,疫情後市民的就醫模式發生顯著轉變,中醫全科已成為主流醫療選擇,使用率從2020年的26.6%躍升至47.0%。專科中醫方面,使用率同樣顯著增長,如跌打求診率從7.9%升至14.0%,針灸求診率從9.6%增至21.6%。
逾半首選中醫調理身體
在求診病症方面,56.4%的受訪者首選中醫調理身體,凸顯中醫在調理體質方面的獨特優勢。此外,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會因腰背痛等痛症向中醫求診,其他病症的求診比例則相對較低,認為反映香港市民對中醫應用的功能分工有清晰認知,即中醫主要用於身體調理和痛症處理,其次才是針對特定症狀的治療。
調查並顯示,特區政府提供的抗疫中醫藥資源,在疫情期間得到廣泛應用,逾半數市民有實際使用,並對中醫藥緩解新冠症狀的療效給予正面評價。此外,大多數受訪市民認為中醫診金與西醫相較並不昂貴,但低收入群體中較多人感覺中醫費用偏高,反映基層市民對價格更為敏感,經濟負擔較重。
目前,特區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提供80萬個服務名額,包括中醫內科門診(含最多5劑中藥)及針灸服務,部分診所亦提供骨傷/推拿服務,每次收費120元。對於是否需增加資助名額,趙永佳認為,對一般市民而言,現時私營市場的供應已能滿足需求,但對基層市民來說,藥費昂貴問題依然存在,公費資助的需求迫切,建議資助額的具體調整需由業界與政府進一步商討,並要考慮政府的財政負擔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