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惠
今年本港經濟勢頭強勁,金融業堪稱風生水起,IPO申請多到業界應接不暇,卻惹來美國政客眼紅,惡意阻人發達。先是在內地巨企寧德時代在港上市前,美政客無理地向股票承銷商美國銀行與摩根大通扣上「莫須有」罪名,以所謂的「面臨重大的監管、財務及聲譽風險」強加恐嚇,妄圖逼迫兩投行退出寧德時代上市計劃。雖然寧德時代最終如期掛牌,但這兩間美國主要投行卻被秋後算賬,在7月底相繼收到美國國會議員的傳票,要求上交上市相關的文件。
美國政客藉小動作轉移民怨
美國政客此舉明顯在干預國際金融機構在港的運作,損人不利己,更有拖累美國經濟之嫌。事實上,美資在港有龐大經濟與金融利益,逾1,200家美國企業在港營運,而在過去十年,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更高達約2,700億美元。
美國政客屢次以政治騎劫經濟,無所不用其極地為滿足一己政治利益,妄圖「以港遏華」,破壞港美長期互惠互利的經濟合作關係。去年11月,美國眾議院議員致函美國財政部長,散布大量不實的經濟相關言論,極盡抹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聲譽之能事,惡意指責及詆毀本港金融體系的誠信與穩健,行徑極其卑鄙。
面對美國政客種種倒行逆施,我國企業以合作代替紛爭,以互惠代替互鬥,以建設代替破壞。今年初寧德時代與美資物流巨頭DHL集團簽署戰略協議,構建遍及220多個國家的一體化儲能與充換電綜合服務,各展兩大企業之優勢,達至雙贏,這種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思維,無疑為齷齪的美國政客上了寶貴一課。
特朗普政府奉行橫蠻無理的霸權思維,瘋狂濫用關稅手段,將全球國家、地區分為三六九等,大搞分化對立。共和黨明顯無力挽救美國經濟,只是試圖將國民對美國當局的抱怨、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憤怒、對生活質素每況愈下的恐慌,轉移到國外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假想敵」身上。
這些無辜的環球「假想敵」承受了美國民眾對國內通脹高企、失業率飆升、關稅戰反噬、資本市場震盪、美元匯率波動的怨氣與不滿,變相減少了無能又無為的執政共和黨須承受的民意壓力。
中央堅定挺港 抹黑注定徒勞
反觀本港,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國家拉動香港經濟的「火車頭」,以真實數字及事實說話,任何西方勢力的抹黑造謠,都只會不攻自破、自打嘴巴。細看港交所一片旺場,恒生指數升勢驚人,今年已累計升幅逾兩成,遠超歐美股市。普華永道預計,本港今年將繼續穩據首次公開招股(IPO)規模的全球第一地位。股市表現中,最為市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股價大升三倍的泡泡瑪特。眾多中資股在港市場的理想表現,顯示內地企業對香港金融市場活躍、整體經濟向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國兩制」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保障,中央不遺餘力為港人謀福祉,單單在金融領域就持續推出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互聯互通,包括促進特區政府優化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推進制度改革;推出「三聯通、三便利」共六項政策舉措,使本港與內地金融的跨境合作更添順暢;推出多項支持在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措施,務求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的位置;推展本港資產及財富管理發展,並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機制,這一系列措施,顯著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中央堅定支持下,香港與國際社會深化合作、共享機遇,外國政客的阻撓破壞注定徒勞無功。美國政客一意孤行,妄圖以政治操弄手段干預美資投行在港的正當運作,違背經濟規律,逆全球合作共贏的潮流,損人不利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