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薇、石華)「再會吧,香港!再會吧,香港!」八十年前,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喜訊傳來,《大公報》以「日本投降矣!」的震世標題見證歷史;八十年後,在深圳大文演播廳,四名東縱老戰士後人曾子豪、李建國、李惠萍、高英泉用一曲《再會吧,香港》,將時光拉回那段崢嶸歲月。

曾鴻文:精神感召 全村皆兵協力抗日
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曾鴻文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出身洪門,以「曾大哥」之名行走江湖,行俠仗義;抗戰爆發後,他變賣家產投身革命,成為東江縱隊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曾鴻文的諸多貢獻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是他在「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中起到的關鍵作用——震懾土匪,打通西線通道;建立「山寮招待所」,隱蔽安置文化人。此外,也憑藉自身的號召力,讓全家乃至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主動加入東江縱隊,成為一名戰士。

「小時候,家裏常有父輩的戰友們來,他們告訴我爺爺是大英雄。那會只感覺到自豪,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是祖祖輩輩們的愛國情懷。」曾鴻文的孫子曾子豪告訴記者,雪竹徑是個「全民皆兵」的村莊,為抗戰付出了巨大犧牲。村裏有6位烈士,3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3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他們中最年輕的不過十七八歲,卻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國存亡的重擔。
高松:從赤腳少年到鐵血戰士
1935年,高松跟姐夫到香港謀生,經人介紹加入共產黨外圍組織余閒樂社。1943年,他帶着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正式參軍入伍,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惠陽大隊手槍隊的一員。
在攻打沙灣(丹竹頭)偽軍據點的戰鬥中,擔任突擊隊爆破任務,因炸藥過量被爆炸氣浪掀翻,左眼球崩出了眼眶。也是這場戰鬥讓他從普通戰士迅速成長為副班長,更鑄就了他「打仔」的威名。

高松的兒子高英泉告訴記者,父親的軍旅生涯堪稱一部「活着的東縱戰史」。「他先後參加了豫東、濟南、淮海等百餘次戰役,四次負重傷,左眼失明,體內肺部過世前仍殘留三顆金屬彈片。」
李香全:從書生到戰士的烽火歲月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的硝煙驟然籠罩香港。17歲的李香全,生活被徹底打亂。「父親本計劃出國讀書,卻因戰爭泡湯。」女兒李惠萍在回憶中輕嘆,歷史的洪流將無數個體的命運捲入漩渦。

同年,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派出的武工隊,從寶安悄然進入元朗。他們打擊土匪黑幫,宣傳抗日主張。鄉紳楊英秀校長藉機動員青年加入進步組織。「當時,日軍公開疏散香港居民,每天有很多人被迫拿着良民證、通行證返鄉。出於對父親的信任,這位校長也弄來『通行證』,讓我父親送到錦田給社會幫會交接。」李惠萍講述,因為熟悉大霧山環境和元朗鄉村,父親也幫忙帶一些人經過元朗邊界回寶安縣。但彼時他並未意識到這是香港地下黨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合力轉移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香港。
1942年,港九大隊在西貢正式成立。李香全在目睹日軍對新界實施「強化治安運動」後,毅然選擇加入其中。先後從事民運、情報工作,直到抗戰勝利。
曾秀英:深藏功與名的客家巾幗
「母親生前很少提及那段歷史。」東江縱隊紀念館顧問李建國告訴記者,他的母親曾秀英是一位傳統的客家女孩,在1947年因邊縱稅站領導留住在自家,又受到哥哥曾振輝的影響而踏上革命征程。「她總說自己就是給革命同志洗衣做飯的勤務員,但那些深藏功與名的歲月,早已鐫刻進歷史長卷。」

「偶爾母親會提及我舅舅太可惜了,犧牲的時候才21歲。」李建國回憶說,1944年舅舅參加革命時才17歲,從韶關回到家鄉坪山加入東縱惠陽大隊,開始做交通員,後來又擔任稅務分站負責人。東縱北撤後,組織安排他撤到香港,經幾次調動後,到深圳鹽田稅站任站長,一直都能夠出色的完成任務。1949年2月的一天早上,稅站遭遇敵人突襲,為了掩護同志們撤退,在鹽田壯烈犧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