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平理
廉政公署近日偵破一宗涉嫌詐騙「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社區券」)津貼的案件,拘捕5名涉案人士,包括兩間私營護理機構的經營者及員工。此案揭露了不法分子利用專業身份及機制漏洞,虛報服務紀錄、詐騙公帑的惡劣行徑,涉案金額高達1,800萬港元。事件不僅損害特區政府福利政策的初衷,更直接剝奪了長者應得的照顧服務。對此,社會福利署及廉政公署的積極嚴肅跟進值得肯定,未來應持續多管齊下,加強監管與教育,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首先,社會福利署應迅速行動,悉數追討多領的款項,並加強巡查及抽查力度。此次案件中,涉案機構通過虛假紀錄瞞天過海,暴露了現行監管機制的不足。社署需進一步優化抽查方式,例如增加突擊檢查頻率,並嚴格審核服務紀錄的真實性。同時,對於違規機構及人員,必須從嚴處罰,包括終止服務協議、吊銷涉事專業人士的執業資格,並對串謀詐騙者提出刑事檢控,以儆效尤。
其次,引入科技輔助監管是未來的重要方向。現行制度過於依賴紙本紀錄,容易被篡改或偽造。社會福利署可參考業界建議,善用互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推行實時簽到和簽退系統,並要求服務接受者即時簽名確認。這不僅能提高服務透明度和真實性,也能大幅降低人為造假的空間。
此外,社會福利署應積極採納廉政公署的提供防貪建議及指引,全面檢視「社區券」計劃的運作程序,堵塞潛在漏洞。例如,加強對服務提供者的背景審查,確保其專業資質與誠信;優化津貼發放機制,避免「先發後審」帶來的風險。只有制度完善,才能從源頭減少貪腐機會。
最後,加強公眾教育也至關重要。許多長者及其家人可能因不熟悉計劃細節而被不法分子利用。社會福利署可在發放「社區券」時附上宣傳單張,明確說明計劃的正確用途及注意事項,並鼓勵公眾舉報可疑行為。同時,業界也需引以為戒,專業人員更應堅守道德底線,切勿為短期利益自毀前程。
「社區券」計劃本是惠民之舉,旨在讓長者安享晚年。此次事件為社會敲響警鐘,唯有特區政府、業界與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公帑用得其所,真正惠及有需要的長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