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瀚林 北京報道)隨着智能機器人日益進入大眾視野,「機器人是否只會表演?」「為什麼機器人要扎堆搞體育?」等話題引發熱議。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爭議恰恰說明行業正處於起步階段,讓機器人廣泛進入各賽道,在真實環境中收集數據,仍是當前產業發展的要義。
江磊進一步談到,文體娛樂場景是機器人與公眾交互的最佳起點,也是必經之路。他以4月舉辦的人形機器人北京半馬比賽舉例:「當時大家很抵觸遙控,但遙控對推智能化產品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人形機器人從操作層面也是走遙操作、半自主到全自主這樣一個按智能等級劃分的路徑。」
加速進化全球化負責人李超逸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機器人之所以聚焦參加賽事,是因為很多能力未來都能夠遷移到家庭、工業場景當中去。他舉例,在球場上機器人鍛煉感知能力,能夠快速識別動態的物體,識別對手避障等等,還需要去完成自己的定位導航,需要很穩定地行走,以及在衝擊時、摔倒後再爬起來等等。「今天要識別球、識別球門、識別對手,明天就要去識別各種家庭裏的物體,識別人類。」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機器人這幾年最賺錢的場景不是進廠打工,而是依靠租賃在景區表演節目、與遊客合影等。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對記者表示,花式「炫技」「整活」也是現階段人形機器人企業保持熱度和公眾關注的必要手段。「在商業化還沒有全面落地的當前,大多數機器人企業仍需要依靠融資生存,而龐大公眾關注度則是機器人企業持續做大估值,推進融資的底氣。」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