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廣東省檔案館全文公布一批侵華日軍在香港侵佔和偽造中國法幣有關日文文件電報檔案。圖為活動現場。
●日文檔案揭示了侵華日軍佔領香港後侵佔並偽造中國法幣的總體情況、流向、使用情況、使用規則等史實,自證罪行,鐵證如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80周年紀念日到來時,廣東省檔案館14日全文公布一批侵華日軍在香港侵佔和偽造中國法幣有關日文文件電報檔案。這是侵華日軍在華南地區進行「偽鈔戰」的日文原始罪證在國內首次全文公開,這批日文檔案揭示了侵華日軍佔領香港後,1942年前8個月侵佔並偽造中國法幣的總體情況、流向、使用情況、使用規則等史實,自證罪行,鐵證如山。●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廣東省檔案館獲悉,這批日文檔案史料是日本學者松野誠也在今年3月25日向廣東省檔案館捐贈的。隨後,該館組織專家對這批日文檔案進行鑒定和全文翻譯,推動開發利用工作。

沒收重慶法幣一億三千餘萬

廣東省檔案館一級主任科員王寒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偽鈔戰」檔案主要包括三份文件,即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1942年8月12日向日本陸軍省呈報的《關於印製和交付二十九年及三十年版重慶方面法幣的請示》、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1942年侵佔香港後制定的《關於二十九年及三十年版重慶方面法幣的使用規則》以及日本陸軍省次官1942年8月29日批覆給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後宮淳的「陸支密電152號」。

三份日文文件詳細記載了侵華日軍佔領香港後,1942年前8個月侵佔並偽造中國法幣的總體情況、流向、使用情況、使用規則等史實,包括在香港沒收了「二十九年」和「三十年」版重慶方面的法幣一億三千餘萬元,用於1942年日軍侵略浙贛地區時爆發的浙贛戰役,「從毗鄰敵人控制區的地區獲取物資,或者從敵人控制區獲取物資」,並直言「取得了一定成效」。

印刷假幣混着真幣流通使用

獲益的侵華日軍請求日本政府同意印刷假幣,混在真法幣中一起流通使用,「宣稱這些是在香港扣押的未發行的法幣,並以將這些法幣追加投放到市場的名義,將其發送給中支那野戰貨物廠」,以達到掠奪中國財富、擾亂中國金融經濟秩序的目的。在標明為「陸支密電」的回覆中,日本陸軍省甚至在尚未審議「關於印製和交付法幣的請示」的條件下,「繼續組織推進,全力以赴,使我方使用貨幣的工作達到預期目的」。

對於這些侵佔法幣的使用,侵華日軍也明確要「作為購入貨物的預付款,交給各兵團經理部和貨物廠,讓他們用於從靠近敵人控制區的地區和敵人控制區購入物資(使用這些法幣是為了節省軍票資金,不讓東京寄送資金)」。

侵華日軍對華「金融戰」對當時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危害,「偽鈔」大量投放造成通貨膨脹,同時被用於大量套取戰略物資、外匯等,以達到其「以戰養戰」的目的。廣東省檔案館方面表示,這批檔案史料具備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批檔案的全文公布,充分說明侵華日軍「偽鈔戰」罪行不再限於口述史料和中方記載,具備了日方形成的原始檔案紀錄的證實,不容否認、不可抵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