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跨越80餘載的僑批(指當年海外華僑「番客」和家鄉親人聯絡的一種方式,匯款和家書合二為一),來自旅居印尼的廣東梅州籍華僑林史臣及其幼子林南英寫給在中國的大兒子(哥哥)林選英的家書。當中,既有對林選英學習生活的殷望囑託,也有對當時抗戰局勢的關注、對祖國家鄉的憂慮,以及對侵略者的痛斥。
林史臣早年赴荷屬印尼謀生,經不懈努力,創辦碾米企業——大有公司。隨着二戰的爆發和國內抗戰局勢的緊張,林氏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如此,這位南洋僑領一邊勸兒子省儉,一邊在國難當頭之時,帶頭動員僑社,為祖國抗戰大量捐款。據不完全統計,作為蘇門答臘南榜賑災總會常務委員,林史臣自「七七事變」起2年多內「出發募捐十回之中佔有九次」。
林史臣希望林選英高中畢業後可以繼承家業,來南洋經商。但因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9月,林選英決定成為一名軍醫——到中央陸軍軍醫學校廣東分校就讀。對此,林史臣擔憂兒子安全,「現時日本無人道之轟炸,為父母者不過憂慮此點。」林史臣一邊對兒子百般牽掛,一邊又期望兒子能夠成為真正的軍醫為國服務,盡力為兒子提供支持,在海外購置聽診器、針筒等醫藥器械,甚至瘧疾纏身時仍四處奔波尋問購買德國顯微鏡,只因德國出品最好,只因戰時國內軍隊需要。林史臣在回信中叮囑林選英「為國服務,使父母生平之大願已達目的。」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林史臣一家的嘮叨敘述中,承載的不僅是濃濃的父子、兄弟深情,更以最真實的筆觸、最細膩的情感,以普通民眾視角、海外視角,向觀眾展現了海外華僑在抗戰烽火中構築的經濟生命線、深厚家國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