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以超大字號報道日本投降消息。
●抗戰期間,《大公報》報社館址屢遭戰火摧毀。圖為當年的上海編輯部。
●1938年4月,《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右一)和陸詒(右四)採訪台兒莊戰役。
●抗戰時期,重慶《大公報》員工在戰火廢墟中堅持出報。 資料圖片
●《一張報紙的抗戰》策劃創作人員共同在朱海的杭州工作室討論創作劇本。 香港文匯報記者茅建興 攝
●著名策劃人、編劇、詞作家朱海在杭州工作室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 香港文匯報記者茅建興 攝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袂打造的原創音樂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在北京和香港首演,並在全國巡演。目前劇本主體創作已經完成,國家話劇院等機構和名家將參與導演、演出,共同打造。

「一紙風行,承國之重,江山載此,千秋共讀。」擔任該部音樂話劇編劇的著名策劃人、編劇、詞作家朱海在杭州工作室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坦言,「時代給予我機會,能讓我這支筆飛起來。我一直想寫個話劇,考慮過很多題材都推掉了,我想寫的話劇是能夠穿越歷史,能夠完整記載一個時代的人物,這就是《大公報》,所以我決心創作《一張報紙的抗戰》。」朱海相信,《一張報紙的抗戰》公演時,收穫最大的是今天的青年,是未來的青年,和一切熱愛和平,願意與我中華民族並肩前行的世界各國人民。 ●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

「這次創作對我自己就是一次精神文化和情感的洗禮,重讀《大公報》抗戰時期的報道,常常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工具載體雖換了 報人信仰不能換

談及音樂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朱海難掩激動,「那個時代除了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三位報界巨頭外,更吸引我的是戰地記者范長江、蕭乾這樣的人物。」在抗戰時期,《大公報》十四年是特定的抗戰背景、環境,然後恰恰這十四年出了一批從清末開始到民國,歷史上留下輝煌業績的知識分子。談及此,朱海激動地說:「這一段歷史確實離我們80多年了,80多年了,我覺得辦報人往往忽略寫自己,新聞人在中國的舞台藝術上還是空白,我應該把他們寫出來。」

在網絡時代中,紙質媒體式微,但是朱海相信,《大公報》的這段歷史和故事,不受任何載體的影響,它傳播的是一個民族的薪火相傳的精神,一個真理,這一群人是民族精神具象化的代表。「這些人物恰恰是今天網絡時代、手機時代,新媒體從業人員所需要的里程碑式的或偶像型的人物群像,他們是豐碑,工具換了,精神不能換,載體換了,信仰不能換,所以我覺得這個作品是有現實意義的。」

翻閱大公百年史 日「筆部隊」首登台

為了寫《一張報紙的抗戰》,朱海已經翻閱了100多本書,包括新聞史學家方漢奇的《大公報百年史》,「我閱讀能力很強,但是讀這些書很艱難,要去摳時代的一些細節,要去比對書和書之間同樣一件事的描寫。比如說當時有一篇《落日》,是日本投降以後,在密蘇里戰艦上,《大公報》記者朱啟平寫的名篇,它裏面寫了個細節:投降儀式結束的時候,早晨9時18分,分分秒秒的細節就要去核查原件。裏面還有很重要的,在重慶的時候,毛主席給《大公報》題寫的『為人民服務』,在我記憶中毛主席題寫兩次『為人民服務』,一個是給共產黨的,一個是給《大公報》的,對一家民營報紙提出了黨的宗旨,就說明《大公報》的魂來自於民間,是為人民服務的。」

他還透露說,《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披露日本的「筆部隊」。「這是第一次在舞台上披露日本侵華的文化隊伍,文化部隊叫筆部隊,看過關東軍,也看過『731部隊』,但是沒有在舞台上看到過一支文化部隊,雙方文化的生死博弈。這個筆部隊我查了一下,日本軍部當年第一批公布就是南京大屠殺以後,公布的第一批赴中國的、赴侵華戰場上的22個作家,其中有好多人與魯迅很熟,裏面有個叫林芙美子,她在戰爭以前8次來中國,5次見到魯迅,她很崇拜魯迅。那時日本也在搞民族魂,但是因為軍國主義的瘋狂,導致那一代文化人和作家墮落了、偏激了、瘋狂了、反人性了。」

摘錄《大公報》文章 十四載波瀾壯闊

朱海說,自己在劇中設計了一組年輕人,他們就站在當代,穿越整個歷史。「這個劇本大大小小的人物有名有姓的將近30多人,是一部大劇,一張巨大報紙的時代影響力,它是全社會覆蓋的。希望劇中寫到的天津、上海、武漢、香港、桂林、重慶這6個城市的人都去看看這個戲,以《大公報》的名義戰鬥、生活、犧牲,那些報界的前輩們,那些偉大的民族文化先驅們,我希望你們去看看,當時的場景都會再現。《大公報》裏一批精彩的文字已經摘出來了,《大公報》的社評和通訊中那些犀利的帶着硝煙的、帶着戰鬥情感的文字將在80年後的舞台上再現。」

「《大公報》這十四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勾畫了歷史的結構,就這十四年無數的大事情,無數的危險事情、無數的重要事情,構築了這個報紙波瀾壯闊的過程。到目前我們是以國民黨正面戰場加上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兩大戰場在一部戲裏面同時展開。這是一次新的嘗試,從資料的整理、史記典故的考察,到最後形成一個編輯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藝術邏輯、情感邏輯,最後才可能下筆,所以它有形成過程,而目前我們的主體創作已完成。」朱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就是因為有了抗戰的十四年,中華民族改變了,形成了家國的、形成了民族的共同意識和精神,從抗日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我特別希望在苦難中尋找精神的亮點、在磨難中尋找那種抗爭的意志。《一張報紙的抗戰》公演時,我相信從這個劇裏獲益最大的是今天的青年、是未來的青年,和一切熱愛和平,願意與我中華民族並肩前行的世界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