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在香港高校任教的陳楸帆發現,學生交上來的創意寫作功課中AI生成的痕跡愈來愈明顯。「因為我太熟悉AI創作的風格,只要看得足夠多,其實很容易判斷出來。」今時今日,其實我們對人類創作者的要求愈來愈高,怎樣才能寫出一個AI無法生成的、更新穎的結構?他表示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自己從出世至今的重要人生節點,包括家庭情況、求學經歷等,「我會根據學生們的人生經歷以及講故事的方式,分析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敘事角度,從而幫他們建立起一個元認知的維度,使他們跳出原本的框架體系來反觀自己。這是AI現在還做不到的,它沒有這種元認知的能力,這是人作為一個高等智慧生命才有的一種能力——跳出來,反觀自己的不足,才能做出改進,從而不斷提升。」
王威廉直言不諱,AI創作始終存在「幻覺」風險,需要使用者保持清醒的判斷力。「這些幻覺也是我們固有知識的一種體現,AI與世界之間沒有實踐的產物,所以它有很多幻覺。隨着模型的進一步完善,幻覺可能會被無限壓縮,但它始終存在。人類不可能無限制地去信任一個AI,我們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要在AI的基礎之上進行提升,才能更好地去甄別和改變它的幻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