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與妻兒的早年合照。

羅大佺

生活中不只有鮮花和彩虹,常常也伴隨許多意料不到的淒風冷雨。2008年8月3日是周大新一生中最傷痛的日子。他心愛的兒子周寧因患膠質瘤病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周寧是他的獨生子。因為工作需要,從上學到軍營,周大新陪伴兒子時間都不多。彼時,兒子結婚的新房都裝修好了,但病魔卻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人生最大的傷痛,何況白髮人送走的還是他唯一的兒子。很多親朋好友都擔心56歲的周大新挺不過這一關,但他咬緊牙關,忍住這種切膚之痛,硬是用錚錚鐵骨挺了過來。傷痛的日子裏,他拿起筆來,回憶着與兒子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虛構着兒子離去後的天堂對話。有時寫着寫着,淚水就禁不住流了下來。歷時3年多,他終於完成了對話體長篇小說《安魂》的創作,並在2012年4期《當代》文學雜誌發表,他也將這部小說獻給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失去兒女的父母。這是一部失獨者的精神自救書,遍布哀傷卻也撫慰人心。《安魂》是一對父子兩個靈魂坦誠而揪心的對話。父親在對話中回視自己的人生,發出痛徹心扉的懺悔。這本書對人的最後歸宿展開想像,既是對死者的安慰,也是對生者的寬慰,是一支沉鬱中夾着曠達的安魂曲。小說出版後,在國內外反響很大,引起了讀者的極大關注,被拍攝為電影發行。日本劇作家富川元文將它改編為電影劇本,日本導演日向寺太郎執導。該電影獲得了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協會頒發的「第四屆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優秀影片獎」,還獲得了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頒發的「第五屆巫山神女杯藝術電影周優秀故事片」。

在書寫對兒子的思念的同時,周大新將故鄉的每一個孩子,都當作了自己的孩子,他將對兒子周寧的摯愛轉化為對故鄉孩子們的大愛。2013年,周大新捐出人民幣100萬元,在家鄉鄧州市教育體育局以兒子周寧的名字設立了「周寧助學金」,旨在幫助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實現美好人生。

周大新還關心故鄉的文化建設。他知道,圖書館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人群文化素養的標誌。他忘不了少年時為了看書十冬臘月打着赤腳、步行很遠去縣圖書館看書的情景。大半生的經歷也讓他明白了讀書對於一個人理智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於是他決定捐資100萬元,並捐出1萬多冊藏書,以及珍藏多年的59幅名人字畫,在故鄉鄧州建立一個圖書館,為故鄉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嶄新的閱讀場所,亦得到了故鄉領導的支持。2022年,藏書3萬餘冊的「鄧州市周大新圖書館」開館,還會定期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作文比賽。周大新圖書館還與河南省作家協會合作設立了一個「青年作家扶持獎項」,周大新每年都會回到故鄉頒獎。河南省文聯也成立了「周大新研究中心」,激勵青年作家推動河南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弘揚周大新的公益精神,傳遞人文關懷。2024年10月26日,周大新受聘為南陽科技職業學院名譽校長後,又設立了南陽科技職業學院周大新圖書館,成立了文學創作研究室,並多次向學校捐贈書法作品及收藏展品,身體力行地表達對故鄉文化事業發展的深厚情懷。

故鄉是周大新生命的起點,在經歷人生的波瀾壯闊之後,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他的心,始終在故鄉的原野上蕩漾。談起故鄉,周大新格外動情。他說,雖然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童年時候的人和事,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在創作過程中,是故鄉給了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每每提起筆來,故鄉的人和事立即浮現在腦海裏;今生,能力所能及地為故鄉做一些事情,是我的榮幸!」

而今,年屆73歲、著作等身、享譽中外的周大新依然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每天早上堅持到公園跑跑步,上下午分別堅持兩小時的創作,晚上看看書或看看電影。

談起文學,周大新謙遜地說,文學是一種把心中的喜怒哀樂傾訴出來,把對生命本身、對人性、對人生過程、對社會進步和發展、對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的看法傳達給讀者,讓內心獲得平衡和平靜,覺得自己的生命還有些意義的途徑而已。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八屆冰心散文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