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沒》導演方勵(右)與漁民林阿根(中)

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的貢獻長期被西方主流史學忽視,而近年來《八佰》《金陵十三釵》《里斯本丸沉沒》《南京照相館》等抗戰電影的國際傳播,正以直觀的影像語言打破西方認知壁壘,讓西方觀眾通過大銀幕看到中國軍民如何以血肉之軀拖住日本精銳部隊,重新認知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巨大意義。中國抗戰題材影片及合拍片,正以影像之力重塑西方認知,成為中國爭奪「歷史解釋權」的重要載體。

2011年12月15日,第69屆全美電影電視金球獎正式公布入圍名單,同日上映的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在列其中。多重視角建構的《金陵十三釵》通過美國殯葬師視角展開敘事,影片感人的劇情、鮮活的人物保持了很高的敘事水準,充滿張力的特寫鏡頭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中國軍人的浴血奮戰讓人潸然,女學生們的悲慘命運令人揪心,而「十三釵」捨生取義的豪情更使人動容。

2024年內地上映的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於日前在香港上映,在國內外輿論界、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關注。導演兼製片人方勵說︰「《里斯本丸沉沒》這部電影就是歷史真相的一部分,以電影方式展開歷史記憶的傳承,戰爭中的犧牲者不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方勵在香港首映現場坦言,「里斯本丸」沉沒事件的歷史起點在香港,當時正值日軍攻佔香港,被俘虜的英軍士兵分別被關押在馬頭涌、深水埗、赤柱及北角4個戰俘營內。翌年秋季,日軍將1,816名囚禁於深水埗、主要為英國籍的戰俘送往日本做苦役,戰俘被驅趕登上停泊在昂船洲的武裝客貨輪「里斯本丸」,才發生了之後的故事。方勵希望「這個幾乎『沉沒』的故事借由影片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