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與威院組成跨專科團隊,早前為一名懷未足月孖胎的孕婦進行緊急手術、成功修復主動脈,成全球有紀錄首宗成功案例。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去年6月一名懷有雙胞胎的孕婦因胸口對上近頸部位置劇痛,且呼吸不順,被送到威爾斯親王醫院,經檢查確診急性主動脈撕裂,需立即進行手術。由於個案極危急及非常罕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威爾斯親王醫院立即組成跨專科團隊,短時間內商議最適合救治方案,為孕婦進行主動脈根部置換術修補主動脈,由於孕婦懷胎僅25周,不能剖腹取出雙胞胎,團隊在保留胎兒在母體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成功修復主動脈,確保孕婦及胎兒三人的性命,成為全球有紀錄首宗成功案例。團隊形容事件極危急且非常罕見,更屬全球文獻首例,相關報告已刊登在國際心胸外科醫學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懷有雙胞胎的陳女士當時36歲,是第二次懷孕,產檢正常,不過,在她懷孕第二十五周期間因胸痛及氣促入院,經檢查發現主動脈根部直徑由一般的約3厘米擴至5厘米闊,顯示嚴重主動脈心瓣逆流,證實患上急性A型主動脈撕裂。陳女士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自己及家族也沒有心臟病史,因此一直以為身體不適與懷孕有關。

懷有少於25周孖胎的孕婦進行主動脈修復手術的成功個案,至今全球醫學文獻未有記載,情況極罕見,且病人情況危急,中大醫學院及威院的心胸外科、婦產科、心臟麻醉科及產科麻醉科醫生,組成跨專科團隊,先與孕婦的家人商討,並詳細計劃整個救治過程,而病人入院一個半小時後即完成緊急會議,制定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計劃和應急計劃。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教授兼威院心胸外科主任黃鴻亮憶述當時情況表示,香港上次出現類似個案已是20多年前,當時未能救活病人,令他倍感壓力,也沒有前人經驗或指引可作參考。

諗計慳逾15分鐘心臟停頓時間

是次手術另一大挑戰在於胎兒太小,通常為懷孕26周或以上孕婦施手術會先剖腹取出胎兒,惟陳女士只懷孕25周,團隊決定不取出胎兒,團隊選擇利用混合生物心瓣及人造血管進行「主動脈根部置換術」,代替傳統的大血管分件縫合式,成功節省超過15分鐘的心臟停頓時間。

進行「主動脈根部置換術」需應用心肺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病人自身的心肺功能,傳統的流程會把病人的身體降溫,以保護其腦部免受缺血再灌注損傷和減少新陳代謝需求。不過,考慮到胎兒容易因低溫症或心臟驟停而有生命危險,以及確保有足夠的子宮血流量為胎兒提供氧氣,團隊決定在不為孕婦降溫下施手術,並定時為其進行胎兒心臟超聲波,確保胎兒健康。

威爾斯親王醫院麻醉、痛症及圍術期醫學部門副部門主管兼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黎敏玲表示,當時將孕婦身體向左傾側,避免其下腔靜脈受壓迫,再進行全身麻醉,應用心肺體外循環機前後,利用心臟超聲波監察其心臟情況,團隊亦需精細地計算麻醉劑量,令孕婦維持較高血壓,精確控制其凝血指數。

手術時間成功壓縮近半

最終手術在4小時35分鐘內完成,較同類手術一般需8小時壓縮約一半時間。陳女士於術後當天甦醒,並於術後第四天離開深切治療病房,術後第十七天出院。她在手術後6周,即懷孕第三十一周順利生產,現時身體已無不適,但仍需要按時覆診。

黃鴻亮表示,這個醫學界屬極罕見的個案具參考價值,團隊將報告刊登在國際心胸外科醫學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並總結指極少手術需要同時拯救三條生命,不論手術和麻醉的複雜性,都需要極有經驗的跨專科團隊應付,同時亦要兼顧術後加護措施,確保孕婦的復原和隨後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