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臻
聽到行內人講微短劇沒兩年前那麼火了,不再能輕易賺快錢了,很高興,因為對一些投機取巧噱頭式的、病態型故事為主題的製作沒好感,把觀眾拖到愈來愈膚淺的世界,把製作者誘惑到短視世界,眼見別人賺快錢,自己在是否該放棄拍攝長劇加入拍微短劇行列的矛盾中掙扎,個人主觀認定市場充斥這類劇是破壞影視正常發展的生態。大家可能覺得看劇是娛樂何須太認真,你又可知什麼叫潛移默化?這愈來愈不愛用頭腦的壞習慣形成後,又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糾正。如果以生活節奏快速、人們不喜歡追慢節奏的長劇為由,但為什麼城市人又喜歡到鄉村享受慢活?明白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新事物產生,刺激平淡生活,一個熱潮過去後便會有另一個熱潮降臨,期待下一個有內涵的熱潮出現。
和一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做電影推廣的宣傳人員聊天,他經歷過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年代,看到目前香港電影行業的低迷慘淡很心痛。他認為除了客觀環境經濟不景,投資人愈來愈少,香港電影內容都很有問題,全都是賣黑暗面的、賣悲哀的、賣慘的故事。他形容為病態電影,別忘記電影是夢工場,現實生活已經很大壓力了 ,你老是將最灰暗的世界呈現給我看,太沉重了。花錢買不開心誰會做,而且票價不便宜。我覺得他講得也很有道理。
事實上,香港電影處在惡性循環,電影不賣錢,投資者不投太多錢,新導演多靠政府資助只能拍小品式作品,希望有奇跡票房大收。他們不少是學院派出身,有點誤區,以為反映社會黑暗面就是好電影,忘記了需要顧及市場不同類型的觀眾。
創作團隊該明白,編劇寫的劇本有沒有吸引力是決定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元素。編劇寫劇本時可留意一下,娛樂文化和藝術一樣都是影響人的情緒和心靈的,不要老是將黑暗面放大在觀眾面前,應將多點美好圖畫、希望之光帶給大眾。同時,希望從業者有一份堅持,維護自己行業的發展,記得有人講湯告魯斯就是堅持不會很快將自己的作品賣給網絡平台,絕不容許自己的電影很快就在網絡平台被看到。
想看他的新電影必須到電影院看,也是為戲院可以生存出分力。但只有湯告魯斯在堅持不夠,需要電影人每個環節、各個崗位一齊去克服現實困境,觀眾入戲院支持,才有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