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奇霖)許多城市都被盛夏的熱浪裹挾,山西省寧武縣因平均氣溫維持在18至25℃之間,成為人們理想的夏季避暑勝地。當地人形容:「往山裏走,能讓你一天過四季。」這座山,指的正是著名的蘆芽山——作為管涔山的主峰,其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危崖峭壁與碧波松濤交織成趣,美不勝收。這趟旅程,自「冰與火」的奇妙碰撞展開:在管涔山深處,藏着連《水經注》都有記載的古老秘境。萬年不化的冰洞與千年不熄的火山隔嶺相望,懸於絕壁的村落與嵌在崖間的懸棺交相輝映,更有汾河源頭的清泉滋養着三晉文明的根系。

萬年冰洞「遇上」千年火山

管涔山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其舉世無雙的「冰火奇觀」。萬年冰洞是蘆芽山風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與懸崖棧道、石門懸棺等共同構成了景區的主要看點。

「離洞口還有十多米,冷氣就像從冰櫃裏湧出來。」站在萬年冰洞入口,剛抹掉額頭汗水,瞬間被一股帶着草木清冽的寒氣包裹,一名外地遊客的感嘆引得眾人頻頻點頭。鑽進洞口的剎那,睫毛竟泛起細霜,洞外是25℃的碧草繁花,洞內卻是-4℃的冰雕世界。

人工修築的石階沿着冰壁蜿蜒延伸,腳下的冰面泛着淡藍色的光。冰柱從洞頂垂落,與地面向上生長的冰筍相接,像極了水晶打造的廊柱;冰瀑凝結在岩壁上,還保留着水流奔湧的姿態,彷彿按下了時間的暫停鍵。令人驚訝的,是冰凍深處的冰佛,眉眼間的紋路被冰層打磨得溫潤,導遊說這是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期的遺存,「中國科學院的專家來了都驚嘆,說這裏像個天然製冷系統,越往深冰層越厚。」

更妙的是,冰洞所在的山崗——翻過山嶺,便是燃燒千年的火山遺址。當地人指着遠處冒着熱氣的山坳說:「冰洞在陰坡藏了萬年,火山在陽坡燒了千年,水火不相容的事,在這兒成了日常。」站在山脊上望過去,一邊是蒼綠中透着寒氣的冰洞方向,一邊是土黃裏裹着熱氣的火山遺蹟,風裏既有草木香,又有硫磺味,堪稱大自然的「魔術秀」。

王化溝村「嵌」絕壁之上

從冰洞往東南走,山路漸漸陡峭。轉過一道山彎,就能看見絕壁上懸着一片木樓,那便是懸空村王化溝。「房子後半截在崖上,前半截用木柱支着,走在村裏的『空中街道』上,腳下就是百米深淵。」導遊介紹。

海拔2,300米的山腰藏着一個六十多口人的村子,清代遺留下的木樓至今仍住着人。70歲的老張坐在走廊中編竹筐,指着身旁的石碾笑道:「祖祖輩輩都住在這兒,水從崖縫滲出來,柴從山上砍下來。日子雖慢,卻很安穩。」屋裏火炕仍溫着,窗台曬着黃芩與蘑菇,牆角的陶罐盛滿山泉水。「這水,比城裏賣的礦泉水還甜。」他補充道,眼神裏透出山民的自信與淡定。

走在村裏的懸空街道上,能看見騾馬在懸空的牲口圈裏甩尾巴,炊煙從木樓的煙囪裏飄出來,與谷底的雲霧纏在一起。最美的是傍晚,夕陽把木樓的影子投在對面的石壁上,像一幅會動的水墨畫。老張說,鄉村振興後遊客多了,他們也學着擺起小攤,賣些山貨,「日子沒變樣,只是多了些熱鬧。」

汾源靈沼「泉水」清甜不凍

「北魏孝文帝在這兒放了七條穿金珠的魚,後來竟在桑乾河找到了——你說這水有多神?」高山天池雖暫不開放,但導遊介紹,這個海拔1,900米的高山湖泊,像一塊藍寶石嵌在草甸裏,《山海經》裏稱它「天池之山」,酈道元在《水經注》裏寫它「澄清如鏡」。天池擁高山湖泊群,現為省級濕地公園。

在歷史上,隋煬帝曾在天池東南,建避暑行宮汾陽宮,其遺址仍在。據介紹,北魏、北齊、隋、唐等不同朝代的十幾位帝王,都曾在此避暑遊獵。

從天池往東北走20公里,便到了山西人的「母親河」——「汾河」的源頭。石壁上「汾源靈沼」 四個大字被泉水潤得發亮,石雕龍頭裏湧出來清泉,不少遊客拿各種容器盛放帶走。「這水冬天不凍,夏天不渾,流716公里進黃河呢。」 工作人員介紹說。掬一捧水嘗,清冽中帶着甘甜——難怪漢武帝要乘樓船溯汾河而行,難怪《人說山西好風光》裏要唱「汾河流水嘩啦啦」。

(來源:《香港仔》P6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