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迎來強勁復甦。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超越其他主要國際市場,首7個月共錄得53宗新股上市,集資總額約1,279億元,高居全球IPO集資額首位。香港金融市場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特區政府和港交所近年來積極推進上市制度改革,這些改革有利於香港把握內地企業「出海」集資的機遇,積極發揮香港金融市場內聯外通的作用,從而吸引更多企業和資金來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地位。
香港IPO市場的強勢反彈絕非偶然,而是特區政府和港交所近年來積極推進上市制度改革結出的豐碩成果。從同股不同權(WVR)架構改革,打破傳統股權限制,為創新科技企業提供更靈活的融資選擇;到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和18C章,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特專科技公司拓寬融資渠道,這些改革降低了科技企業上市的門檻,助力新興產業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今年港交所又完善了新股定價及分配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提升市場效率。
以昨日截飛的銀諾醫藥為例,作為IPO回補機制和定價方案生效後的首隻新股,銀諾醫藥錄約5,364倍超購,有望成為今年排第二的「超購王」,充分彰顯新制優化定價效率與流動性,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融資平台的競爭力。
本輪香港IPO市場的優異表現,呈現出高度多元的產業分布,涵蓋工業、金融、消費、醫療健康、科技、媒體及電訊(TMT)以及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反映市場生態的成熟和均衡。其中,醫療健康企業在港股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今年共有10家醫療相關新股成功上市,總集資額達163億元,其中6家透過《上市規則》第18A章渠道上市。恒生生物科技指數今年升幅有近90%,彰顯創新藥物與高端醫療技術,正成為本港資本市場的新焦點。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內地企業「出海」集資的重要平台,更是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間的關鍵橋樑。今年首7個月的逾50家新上市公司中,有10家A股公司,總集資額超過800億元,其中不乏寧德時代、恒瑞醫藥等優質內地企業。
瑞銀最新報告指出,赴港上市已成為內地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標配」,不僅拓寬融資渠道,更可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吸引全球人才,並為海外併購鋪路。與此同時,通過香港市場,內地企業能夠更好地引入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也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另一方面,來自泰國的飲料及食品公司、新加坡的疾病篩查公司,以及東南亞一家氧化鋁製造商等具國際背景的企業今年來相繼登陸港股市場,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企業上市地的優勢。這些企業選擇來港上市,是看重香港在提升品牌國際形象、拓展國際資本投資及連接內地市場等多方面的重要戰略價值。
為了持續吸引優質企業來港上市和開展業務,特區政府和投資推廣署積極開展各類推廣活動。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李淑菁在2025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貿合作交流會上,向長三角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企業推廣香港的營商優勢及創科發展機遇,鼓勵相關企業充分善用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優勢,與長三角地區優勢互補。
在全球貿易格局重構與金融科技變革加速的新時代,香港持續優化制度設計、推動監管創新、提升市場效率,打造更具競爭力的資本市場生態,將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來港上市、擴展業務,促進本地經濟升級轉型,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