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前的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及近日的第十一屆矽谷國際發明節,香港教育大學先後報捷,共獲9個獎項,我作為教大一員深感自豪。更重要的是,這些榮譽的背後,體現了大學通過知識轉移服務社會、連通世界的巨大價值。
香港素有「超級聯繫人」的稱號,這優勢在創科與教育領域尤為重要,香港高校科研吸納全球新知,服務本港及國家所需;通過知識轉移,本地和內地創新成果得以走向世界,同時國際資源也引進本港並惠及社會,實現雙向交流。
教大近年大力推動跨學科研究與成果轉化,在本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7個涵蓋人工智能(AI)、生物醫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項目共獲9個獎項,包括國際特別優異獎、評審團嘉許金獎等,是本校首次取得如此豐碩成果,展現出跨領域創新實力,科研水平與社會影響力亦獲國際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獲獎項目反映了大學科研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我們的研究從腦神經訓練自閉症兒童到新型癌症免疫療法,均獲國際嘉許,顯示了教大在健康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此外,人工智能手語翻譯、協作式虛擬AI平台、智慧營養管理、學習輔助工具等項目也分獲金、銀、銅獎,這些不同領域的創新着眼於現實需求、造福社會,體現了高校科研肩負的社會責任。
教大在國際舞台取得佳績,更令我深刻體會到知識轉移的價值。科研只有走出象牙塔轉化應用,才能真正造福社會。我們設立知識轉移辦公室,積極搭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橋樑,讓科研團隊負笈海外展示創新成果,並與各地專家企業交流,為研究尋找合作機遇和產業化路徑,也將香港的創意和實力呈現在世界眼前。
貼合「超級聯繫人」角色 知識技術雙向流動
香港高校踴躍參與此類國際合作,正好貼合「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連接中外,促進知識技術雙向流動。
近年來,教大成立了多個跨學科研究平台(如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可持續發展等實驗室),又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科研策略。目前全校約四成研究與SDGs直接相關,涵蓋教育、健康、平等、氣候等範疇。這不僅確保教大的科研方向與國家及全球發展議程同頻共振,也使創新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長遠需要。
回顧發明展之行,我愈發堅信香港高校在新時代大有可為。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有望成為國家與世界創新體系的關鍵節點。未來教大將繼續強化知識轉移,積極融入國家創科大局,並連結全球創新網絡:一方面深化與內地和海外的產學研合作,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另一方面培育更多具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人才。
●周卓輝 香港教育大學知識轉移辦公室總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