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價值觀教育主任

在武俠小說中,「金鐘罩」是一種刀槍不入、防禦力極強的武功。若將之比喻為育兒方式,便如同一些家長以愛為名,為孩子築起無所不在的保護網,例如代作決定、代安排日常時間表,務求讓孩子避開一切風險和挫折。然而,過度施展這道「金鐘罩」,雖能暫時為孩子擋風遮雨,卻可能削弱他們融入現實世界的能力。

我們有時見到部分自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在家庭中備受照顧。家長為免孩子受挫,會代為完成功課、出面與老師溝通、安排孩子交朋結友、包辦孩子的課外活動安排。這些看似周到的安排,實則讓孩子錯失了思考、選擇和承擔後果的機會。

孩子若長期處於無風無浪的環境,便難以培養出堅韌性格與解難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將孩子永遠留在安全地帶,而是讓他們逐步學會在不確定與挑戰中作出判斷。

曾聽過教師朋友的分享:一名學生在活動中與同儕發生爭執,當教師準備安排雙方對話時,家長表示不同意對談安排,認為調位分開二人就好。這份出於關愛的舉動,實際上也終止了孩子學習溝通與解決衝突的機會。

真正的保護,不應是為孩子清除所有障礙,而是預留空間讓他們在可控風險中學習承擔。當孩子能在安全環境中嘗試磨合、修正和面對錯誤,這些經驗將成為日後獨立生活的重要基礎。

當代社會變化迅速,未來充滿挑戰與不確定。若孩子自小習慣依賴成人為其遮風擋雨,將難以應對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和競爭。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由依賴走向獨立,從被保護者蛻變為自我管理者。

家長固然可以在適當時候為孩子提供協助,但更應教導他們如何應對問題、保護自己,甚至在風雨中堅定前行。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柱,但若把愛護扭曲成過度干預,孩子將無法獨立面對現實世界。真正的教育,不在於為孩子築起一道無懈可擊的「金鐘罩」,而在於陪伴他們學會造傘、築牆。

慎用保護,適度放手,讓孩子從經歷中習得勇氣與智慧,這是教育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