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政府上周收緊「高才通」子女享受本地資助學位的居留條件,旨在遏止所謂「考試移民」。然而,政策未及落地,最近便有傳媒揭發,有內地培訓機構「摘星DSE」,打着與本地私校崇正中學「合辦」的旗號,聲稱可提供校考學籍與校舍上課,向內地家長收取每年高達19萬元的學費加「捐款」,金額是教育局核准標準的五倍之多。此舉被指涉嫌「借殼辦學」,觸犯教育局規定。

現時,教育局已迅速介入,按《教育條例》暫停該校在其校舍或部分範圍內營辦活動,並強調會持續跟進,必要時嚴肅執法。筆者認為這無疑是緊急止血的必要行動,但並不足以取代制度層面的全面整改。事實上,社會至今仍不清楚摘星與崇正的合作模式,到底是單純場地租用,抑或涉及教學外包與學籍轉移?如果只是租用場地,焦點便落在該內地機構是否擁有合法辦學資格;若涉及實質性「外判」教學,則必須釐清學籍歸屬、教職責任及收費監管等一連串法律與監管問題。

事實上,本港並非首次面對類似問題。過去,深圳曾出現假冒HKU SPACE的培訓中心,亦有自稱「港大分校」的機構在冰雪樂園設立招牌招生,更有各類中介利用名校牌子進行誤導性宣傳。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在於內地家長對香港學制與學籍規定缺乏了解,而一些機構故意模糊法律邊界,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取暴利。最終,受害的不單只家長與學生,還包括本港教育的整體誠信與聲譽。

教育從來不是單純的商品,學籍更不應成為可以任意包裝出售的籌碼。一旦讓不法中介將「香港名校資源」變成高價商品,不僅會破壞市場秩序,也會動搖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基礎。政府與學界要做的,不只是事後查處個案,而是主動堵塞所有可能被鑽的制度漏洞。

資訊公開必須成為防範的第一道防線。首先,教育局可考慮設立公開透明的「學籍與合作課程核實平台」,讓家長可以一鍵查證該課程是否獲官方認可。其次,教育局應主動在高風險內地城市設立官方諮詢點,透過正規招生渠道發放準確資訊,相信能有效減少內地家長受騙風險。

若果局方允許學校出租校舍或「外判」教學,就必須有明確的規範與審批程序,如收費標準等等,一旦違規便要承擔撤銷註冊或重罰的後果,防止亂收費等情況發生。另一方面,跨境執法合作同樣不可或缺。政府應與內地教育部門、商務部門及市場監管總局建立實時通報機制,對涉嫌冒用本港校名或非法收費的機構同步封堵,避免它們在兩地遊走。對於偽造學籍、虛假宣傳、詐騙收費等行為,執法部門不應僅以行政處分了事,而要依照法律追究刑事責任,形成實質震懾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教育本是培育人才、承載希望的船,若果任由制度漏洞被投機者利用,這艘船最終會被翻覆。「借殼辦學」並非偶發事件,而是跨境教育市場發展過程中必然遇到的結構性挑戰。若果政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制度漏洞難免繼續被人利用。唯有透過制度補漏、信息透明、跨境合力與嚴格執法,才能真正守住香港教育的公信力。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李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