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繼香港私立學校崇正中學與深圳補習機構「摘星教育」鬧出涉嫌違規「借殼」開辦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課程後,近日再傳出多宗類似爭議。特區政府教育局昨日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指,對於有本地學校涉嫌與非本地升學或補習機構合作「借殼辦學、提供香港學籍」,局方高度重視,正嚴肅處理,並已採取果斷行動,包括已在上周五暫停崇正中學營辦;而就其他類似事件,局方亦已即時要求相關學校交代。教育局昨日同時確認,已於上月28日拒絕另一私校一諾中學(九龍塘)的註冊申請,其臨時註冊有效期於下月30日屆滿後不獲延展。

本港近日爆出多宗中學涉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辦學的爭議,其中網上流傳一份所謂「2026年招生簡章」,聲稱由直資的慕光英文書院與上海常青藤學校合辦DSE課程。慕光隨即在學校網站發表聲明,澄清該簡章是由第三方機構自行發布,未經常青藤學校授權,已要求對方刪除不實資訊。學校提醒公眾以官方資訊為準,並強調校方一切運作均嚴格遵守香港法規。
內地教育諮詢機構「新東方香港教育」也宣稱,與明愛聖若瑟中學合作,標榜「可幫你(內地生)快遠落實『本地生』身份」。明愛聖若瑟中學昨日於校網發聲明澄清,從未與內地補習機構簽署辦學或收生協議,呼籲大眾勿誤信未經證實資料,校方亦不會給予任何機構推薦或轉介的學生有優先權利。「新東方香港教育」亦表示,與聖若瑟中學不存在合作辦學及利益關係,只會透過篩選向該校推薦部分學生。
校長聲稱深課程「完全合規」
此外,「瀚海國際教育」在內地社交平台列出與一諾中學的「合作計劃」,採取「深港聯讀模式」,提供「1+1」「1+2」或「2+2」等不同年制選擇,學生前期先在深圳就讀,最後關鍵的一至兩年才來港修讀,以滿足教育局新修訂的本地生政策要求。
一諾中學校長祁文迪昨日回應事件時指「瀚海」是合作機構,但其社交平台宣傳內容存在誤導。他強調,該校深圳校區只招收香港居民或「高才通」計劃受養人,學生須來港完成兩年學業以符合教育局規定,堅稱深圳課程「完全符合規例」,僅因輿論壓力而暫停。
對於坊間質疑有該校學生持「雙重學籍」,祁文迪起初表示,不知曉有學生同時在深圳就讀,其後改稱知悉該涉事學生去年3月從深圳市高級中學轉校至一諾,「他說已經退學,我無法親自到深圳核實。」
認未獲批准已收20萬建設費
祁文迪又承認,該校在未獲教育局批准下,去年10月向家長收取每名學生20萬元的校舍建設費,聲稱用於九龍塘校舍租金及營運開支。教育局今年初指出此舉違規後,校方已停止收費並承諾退款。祁稱,現時該校仍有40至50名學生就讀,正為紅磡新校舍向教育局申請辦學牌照,但不確定能否趕及9月新學年前獲批。
針對一諾中學(九龍塘)的情況,教育局昨日回應指,基於該校管理及財政狀況未如理想,已於7月28日正式通知校方拒絕其註冊申請,該校臨時註冊資格將於下月30日屆滿後不予延續。教育局知悉該校位於九龍塘達之路10號的校舍將於2024/25學年結束後停止運作,校方已向家長發出正式停辦通知,局方至今沒有接獲其就擬遷往紅磡結好中心辦學的學校註冊正式申請。
教育局特別強調,除非獲得批准,任何學校均不可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容許該等機構在校內開辦課程並向家長或學生收取學費,特別提醒各校,所有宣傳內容必須嚴格遵守《教育條例》(第279章)相關規定,校方有責任向局方提交準確的學生就學資料,如發現資料誤報或失實,教育局會向有關學校密切跟進。
教育局提醒家長,應以學生的學習裨益、身心靈健康和全人發展為依歸,不要誤信中介或道聽途說,試圖以同時註冊不同學校以增加子女升學機會,結果或得不償失。
批有非本地機構「販賣焦慮」 議員促教育局訂指引
(記者 莫楠)接連有內地補習及教育機構「看上」香港學校,有意就DSE培育開展合作,並牽扯出個別本港私立中學涉「借殼」「掛學籍」等疑雲,本港教育界直言對情況感憂慮。
立法會議員鄧飛直指,部分非本地機構以「販賣焦慮」手法營銷,因應香港對人才子女升大學前須居港或在港學習兩年才獲學費資助的新要求,刻意渲染家長對子女升學的擔憂。他坦言,雖然香港整體高中插班學額充足,但傳統名校或第一組別(Band 1)學校的競爭確實激烈,正是不法業者利用的灰色地帶。他認為,教育局需就合辦課程及機構代招生訂立更清晰指引,明確界定違規行為。
被問及是否已形成產業鏈,鄧飛認為目前僅少數學校涉及相關安排,並質疑部分內地機構未有在港作為DSE評核人,卻聲稱熟悉香港課程,其專業性值得商榷。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表示,香港學校與內地教育機構的課程合作是否合法,須視乎其具體模式、收費安排、師資配置及宣傳手法而定。然而,近日的「摘星事件」已敲響警鐘,本地學校應更審慎處理,他分析內地「補教產業鏈」早在專才計劃推出前已存在,現時情況加劇,源於計劃擴容及內地升學競爭激烈,部分機構利用家長急於選校的心態及依賴中介的習慣,從中牟取暴利。
招生外判恐助長投機風氣
他強調,本地學校不應將招生外判予中介,助長投機風氣,並相信教育局會向學校發出進一步指引,更明確要求學校須遵守相關法例與規定。
大灣區教育資源中心聯席主席黎子傑指,部分第三組別(Band 3)學校本地生源不足,或轉而依賴內地學生輸送,甚至由內地機構代為招生。他認為,應考慮進一步檢討DSE制度,開放境外報考渠道,避免爭奪本港學額。
【獨家分析】人才子女「搶走」學額? 認清全局勿陷焦慮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本港大學聯招上周放榜,部分媒體渲染今年獲派大學資助學位的成功率「見新低」,且有考生及網民宣揚文憑試分數不錯卻未能獲派心儀學位,甚至出現「25分無offer(取錄)」之說,頓成社會熱話。碰巧近日特區政府教育局提出,多項輸入人才計劃的申請人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能獲大學資助學額、學費;隨後鬧出本港私立中學擬「借殼」予深圳DSE補習機構在港辦學的風波,坊間於是有人在未弄清情況下,將矛頭轉向人才計劃下申請人的子女,指他們「搶走」學額云云。然而,有關說法完全忽視近年香港高等教育生態的變革、學額變化、選科策略失效等因素,香港文匯報記者結合多年數據分析,證明人才子女不會令聯招競爭加劇。
隨着特區政府近年擴大對應用專業性學士課程的資助,及推出免試推薦計劃,聯招正式遴選早已不是DSE考生升讀資助學士學位的唯一出路,而且學位供應亦呈增加趨勢。在檢視完整的取錄數字後,不難發現縱使今年聯招報名人數增加3,000多人,入學成功率較去年「歷史最高位」略低,但情況與2022年及2023年相若,更明顯高於「高才通」推出前的2019年至2021年,說明人才子女並非加劇聯招競爭的主要緣由。

成功率「見新低」屬假象
香港高等教育正邁向更多元資助及入學模式,其中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涉及數十個應用專業性較強的自資學位課程,教育局會為學生提供每人每年4.7萬元至9萬元資助,且同樣是透過聯招的20個志願報讀。今年聯招獲派SSSDP學位數字創歷史新高,達4,904個,只因為在統計上獨立於傳統的八大及都大學位課程,致令聯招出現成功率「見新低」假象。
至於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SNDAS)於2022年起推出,為具多元才華的學生而設,他們同樣是DSE考生、入讀八大資助課程,但在DSE放榜前已公布結果,所以亦不納入聯招統計中。
就今年聯招放榜後,個別DSE考生稱未獲首志願或理想課程取錄,坊間流傳「25分無offer」「28分入都大」之說,暗示是內地補習機構為人才子女催谷成績的結果,但事實是,今年DSE有2,000多名來自內地的自修生報考,但當中僅450人獲得24分或以上成績;整體DSE則有4,839人獲24分或以上,雖然較去年多,但與2020至2023年相若。當八大聯招學位超過1.2萬個,屬於首5,000名成績最佳的25分考生未獲學位,諉過於人才子女是站不住腳,更可能是考生選科策略失預算所致。

今年正是八大新的三年期撥款開局,各大學都推出多項新課程,同時有多個既有課程減少學額,很多考生依賴的科目「去年收生成績」參考價值大幅降低,舉例來說,當某課程收生下四分位分數為25分,若去年有60個學額,即其收生名單中按序的第四十五位為25分;若今年課程學額減至40個,同樣持25分者便未能入讀,這些正是聯招選科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亦是香港招攬人才的重要吸引力之一。過去多年本港學生人口持續下降,但資助大學學額供應一直「企硬」,並出現更多不同資助模式,令去年成為史上最易入大學的一年。可以預期,在妥善吸納人才子女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本港競爭入大學的人口將會合理回升,但激烈程度仍未必能與十年前相比。
內地中介為求自身利益,向人才子女及其家長「販賣焦慮」之際,本地生更需要看清全局,切勿被焦慮「傳染」甚至激化矛盾,應將之轉化成求學的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