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漸進式退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指退休前用10年左右時間,通過模糊工作、生活、休息的界限,逐步把在職狀態調整為退休狀態。50歲開始放慢工作節奏,降低職場預期,以七分之力工作,留出三分心思體驗退休;55歲開始,一半工作,一半退休;60歲正式進入退休生活以後,也不要終日無所事事,在享受七分閒暇之餘,還保留三分工作時間。
當然,漸進式退休主要指的是一種心態,一種趨勢,而不是單純的工作量。避免從滿負荷一下子降到零負荷的「斷崖式」退休,給身心帶來不適。其間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從50歲起對工作節奏和工作預期的調整,所謂知天命,首先是知進退。二是60歲以後還保留三分工作狀態,這也很重要。前者是放慢速度,遠洋輪船停靠時需要減速,不然會撞壞碼頭設施。後者是保持慣性,開車的人都知道,猛踩剎車很危險。60歲以後的工作,不是任務,不在建功立業,更不為謀生,它是興趣的拓展、情懷的滿足、能力的實現,是生命活力的自然延伸。
人的大腦,最是用進廢退。職場除了為我們提供謀生的主要渠道,還以其規律的生活、剛性的任務、穩定的社交,持續激活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訓練着人的大腦。退休後失去了這種自然獲得的認知刺激,如果不有意進行認知訓練,理解力、記憶力都會加速衰退。而且,工作目標的達成能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增強活力。有關研究表明,一個人退出職場後若不確立新的工作目標,大腦分泌多巴胺的區域會在半年內下降40%的活躍度。
大腦退化的速度,主要不取決於壓力大小,而與壓力是否適度相關。適度的工作壓力會使皮質醇保持合理波動,突然解除壓力,反而會影響大腦調節功能,加速腦細胞衰老。漸進式退休是一個自覺推進生活模式重構的過程,讓人在失去職場提供的現成框架後,主動構建起新的框架,進入一種更具挑戰性的生活系統,重新定義人生價值。
延續工作狀態,是對抗衰老的一劑良藥。人老心先老,衰老不是從年齡開始的,而是從心態開始的。第三個「30年」繼續保持好奇心,樂於接受新事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助於健康身心,與社會同頻共振,充分實現人生價值。但所做之事,要以不給社會添負擔、能獨立完成為前提。如果搭建一些平台,仗着資歷,佔用社會資源和年輕人的勞動,博一己之名,獲一己之利,那是不可取的。有些事情哪怕你暫時比年輕人做得好,也要把機會留給他們,長江後浪推前浪,社會才能前進。
元代畫家黃公望暮年隱逸江湖,窮數十年心血創作水墨長卷《富春山居圖》,成一代宗師。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說,他三分之二的著作是退休後完成的。香港培僑中學老校長吳康民晚年堅持專欄寫作,每兩年出版一本文集,自稱是做腦保健操。可見,老年生活並不是消極無為,而是要積極但不打擾社會,進取卻不與社會爭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給自己設定的三分工作狀態,就是閱讀和寫作。世間一切消遣,數閱讀最有性價比;過往所有經歷,唯寫作不會浪費。以閱讀和寫作為主線,加上運動和美食,張弛有度,串連起規律而自得的退休生活。自娛自樂,是老年人的宿命。不要寄希望於抱團養老,不要迷信共同愛好,老年人交朋友是極難的。年輕人如生石灰,表面看來銳利、冰冷,潑一瓢水就會熱氣騰騰,融合在一起。隨着年齡增長,歲月的河流會把人打磨成堅硬的鵝卵石,外表光滑,卻無法真正靠攏。
回想起來,我以「漸進式退休」方式,完成向第三個「30年」過渡,正是從50歲開始的。不過,當時並非出於自覺,而是形勢使然。50歲生日前夕,我在英國參加培訓,那時自己的職業生涯正面臨一個坎。異國他鄉,遠離平常的工作場景和人事關係,思維相對超然,也更加活躍、更加通透。即興賦詩一首,名《流年似水》。現在讀來,頗有些預見的味道:
少小離鄉梓 中年出帝都
廟堂諮國是 邊島護遺珠
王謝庭前客 柴門壟上夫
無心求雅趣 隨性讀閒書
酒釋紅塵累 詩憐冷月孤
不辭峰路遠 但望海天舒
大夢三江逝 癡情一片初
任由風物老 信馬走江湖
人生終歸是一個過程,是個人以社會為道場的一輪修行。人與社會的關係,總是先從社會裏吸收,繼而在社會中創造,最後向社會回饋。第三個「30年」存在的價值,便是回饋社會。回饋可以有各種方式,你在過往歲月中,積累了財富,就回饋財富;積累了學識,就回饋學識;積累了善心,就回饋善心。讓生命乾乾淨淨地來,乾乾淨淨地去。
這幾年,我習慣回老家過生日。生日之際回到生命的原點,常常會想,一個人,一輩子,與故鄉究竟是怎樣一種聯繫?有了遊子,才有故鄉。所謂故鄉情結,無非是一種回歸情結。60歲生日那天,晨光熹微,我躺在老家床上,思過往,想未來,寫下一首自由體長詩《六十生日記》。且引最後兩節,以結束本文,開啟並滋養今後的人生——
一切運行正常
一切回歸平靜
一切都是該有的樣子
一切硬撐 無濟於事
故鄉是生命的原色
走得再遠
也能聽見老家的雞鳴
終其一生
都在他鄉的旅途中
尋找返鄉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