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7月底,本港共有超過150萬間註冊本地公司及超過1.5萬間註冊非本地公司,兩項數字均創歷史新高。同時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公布第五批重點企業,涉及十多家企業,包括多間國際領先的醫藥企業。本港招商引資持續取得傑出成果,彰顯搶企業成效顯著。特區政府在持續引進創新科技企業的同時,亦要加快本地企業轉型布局,讓新產業帶動舊產業,發揮乘數效應,讓更多市民能夠分享到新產業發展的成果。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全力「拚經濟」,在招商引資方面成果斐然。投資推廣署已協助1,333間企業在本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引入1,740億元首年直接投資,創造逾1.9萬個新增職位。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已引進84間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預計未來數年合共為香港帶來約500億元的投資,創造超過兩萬個職位。此外,港投公司已投資超過100個項目,當中超過10家公司已經或準備遞交在香港上市的申請。

一系列亮眼的數據見證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活力,也為市民生活改善與城市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然而,在欣喜於招商引資佳績的同時,也需清醒認識到香港經濟復甦面臨的不平衡問題。創科及醫藥龍頭集中落戶中環、數碼港及科學園,帶動金融及專業服務蓬勃發展;但在油尖旺、深水埗等傳統商圈,零售、餐飲及中小企仍受租金高昂、人手短缺、旅客結構轉變等問題困擾。這種情況導致部分市民未能充分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特區政府在持續引進創新科技企業的同時,需加快本地企業轉型布局,讓新產業充分發揮帶動舊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例如國際醫藥企業落戶後,除研發及高端製造外,亦需要臨床試驗、數據中心、冷鏈物流、會議展覽及翻譯服務。政府應主動牽線,讓傳統物流公司、酒店、廣告及活動策劃企業參與其中,形成「新舊共生」的產業鏈。再例如醫藥企業每年需舉辦數百場醫學交流會,可帶動本地酒店及餐飲服務;其冷鏈倉庫可與本地第三方物流共用設施,提升後者的自動化水平。政府可透過「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對接工廈業主與高端製造企業,把有條件的空置廠房改造成GMP(藥品優良製造作業規範)車間或無人倉,既可盤活資產,亦可為傳統工廈活化提供新模式。此外,傳統零售、餐飲行業可通過科技賦能,提升行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質量,利用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營銷方式,迎合市民和市場喜好。

另一方面,新經濟職位往往要求較高的技術門檻,若缺乏配套培訓,基層員工將很難參與其中。政府應擴大「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的資助範圍,把醫藥臨床數據管理、人工智能應用、先進製造流程等納入資助清單,並與職業訓練局、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合作,提供夜間及周末課程,方便在職人士彈性修讀。可以考慮為每名完成課程並成功轉職的學員提供現金獎勵,鼓勵持續進修。對於受轉型影響的中小企東主,亦可設立「老闆再培訓津貼」,資助他們參與電子商貿、品牌建設及市場推廣課程,提升營運能力。

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招商引資的步伐不會停,只會愈走愈穩和愈快。」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下月發表,特區政府應抓住當前的契機,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海內外優質企業來港發展。同時,要加大對本地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技術培訓等全方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