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陳家樂、林欣婷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每年8月19日為「中國醫師節」,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醫管局及多個本港醫療團體於今晚(11日)合辦慶祝大會,邀請本港與內地醫護專業人士交流經驗。為弘揚敬佑生命和救死扶傷等專業精神,兩名早前獲得「醫管局2025優秀青年獎」的醫生會於慶祝大會上分享公立醫院服務病人的點滴。兩人均醉心研究新療法讓更多病人遠離病痛,其中一名獲獎醫生陳家樂表示,最難忘是有受惠病人冒着新冠病毒風險跑到醫院向他道謝,因為對救治病人的熱忱及承諾,令他不為私營醫療系統的高薪所動,一直留在公立醫院幫助弱勢病人。

醫管局自2018年起設立優秀青年獎以表揚年輕員工,今年的獲獎名單5月已公布,當中包括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陳家樂。致力推動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患者的診治與研究的他日前向傳媒表示,該病患者病徵多樣,可於幼年至老年不同階段才出現,病情雖相對輕微,但因長期被忽視,不少患者往往因未能及時確診或獲持續治療,生活質素可能較輸血依賴型患者更差。

難忘患者冒染疫風險親身致謝

2017年,仍在接受專科培訓的陳家樂在上級支持下開展相關臨床觀察研究。結果顯示,約30%患者肝臟有中度至嚴重鐵質沉積、逾10%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的患病率更為常人的兩倍。研究成果促使九龍西醫院聯網擴展併發症篩查計劃,至今已惠及約200名非輸血依賴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團隊並引入磁力共振等先進影像技術,有助早期診斷,成功發現肝腫瘤個案。他憶述一名患者曾在新冠疫情期間特意前往醫院致謝,「當時我身穿防護裝備,他未能認出我,卻堅持要感激『陳醫生』,那一刻令我深受感動。」

陳家樂與團隊亦積極推動醫療信息化,並於2022年開發電子化化療點單系統,取代以往依賴傳真機傳送處方的方式。新系統容許醫護人員透過電子設備即時上傳處方,實現藥房與病房之間的即時溝通,大大減低錯漏與延誤,並將多年紙本紀錄電子化,提升查閱效率。陳家樂表示,團隊取名「熱血聯盟」,寓意對病人的熱忱及承諾,強調同理心與同情心對醫護人員極為重要。

骨科醫生致力改良關節置換技術

另一名獲獎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矯型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專注研究並推動改良關節置換手術技術以減輕患者術後痛楚,加快康復速度。她笑言,中學時對設計與科技特別感興趣,「我喜歡用電鋸切割亞克力板、製作時鐘或小車,從中獲得很大成就感。」就是這份熱愛最終引領她投身骨科,並在關節置換領域精進。

曾赴日本學習微創牛津半膝關節置換術的她指出,傳統半膝置換術需10厘米以上切口,會傷及股四頭肌,患者術後疼痛明顯且康復時間長。改良手術則只需3至7.5厘米切口,能保留肌肉完整,術後3小時患者已可自主活動,復康信心大增。除膝關節外,林欣婷亦致力推廣前路換骹,一改本地逾90%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使用後路方式,「前路技術從肌肉間隙進入關節,無需切開臀大肌,術後可即時活動,減少脫位風險。」

她自去年起便定期選定合適的病人進行前路換骹手術,至今已成功完成逾20例手術。該技術在內地及海外已被廣泛應用,香港仍未普及,主因是醫生從實習起便接觸後路術式,她希望未來新技術讓更多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