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基礎研究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制定實施了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的研究中心,還首次針對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情況設置指標。中國基礎研究厚積薄發,在這五年取得大量原創性成果,引領中國在眾多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沿。

科技創新的「根基」和「源頭」是基礎科學研究。「十四五」期間,中國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資金支持。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3.61萬億元,同比增長8.3%,穩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高於R&D整體增速2.2個百分點;佔R&D經費比重提升至6.91%,延續上升趨勢。這為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與此同時,政策環境的優化也為科研創新注入了強勁動能。國家出台一系列激勵措施,如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提高、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等,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此外,各地政府紛紛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建設高水平科研平台,進一步完善了科研生態體系。在財政和政策的支持下,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在量子科技領域,中國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製備和驗證,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中國還繪製出世界首套獼猴大腦皮層單細胞空間分布圖譜,為理解靈長類大腦的組織結構、進化機制和疾病模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細「地圖」。

深入推進國際科技開放合作

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顯示,中國蟬聯全球榜單第一,並擴大了科研產出的領先優勢。全球十強科研機構,除第2位的哈佛大學和第9位的德國馬普學會之外,其他8家均為中國機構,而中國科學院已連續多年居於全球首位。

自然指數主編西蒙·貝克表示,這些數據反映了全球科研格局的深刻轉變,「中國對科技的持續投入正轉化為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增長,在物理科學和化學等領域,目前已遠超此前居於首要地位的西方國家,包括美國。」

此外,中國深入推進國際科技開放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目前,中國已與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持續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中國科學界並牽頭發起「深時數字地球(DDE)」「海洋負排放(ONCE)」等國際大科學計劃,為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提供更多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