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劉明)香港今年累計確診5宗基孔肯雅熱病毒病例,均屬輸入個案,以及1宗可能個案。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該病毒的致命率較低,不會人傳人,傳播途徑主要透過蚊叮咬帶病毒者後再叮咬他人,特區政府會以滅蚊作為防控的核心策略,具體措施包括在連接香港與內地的口岸加強滅蚊工作;在香港本地全面提升滅蚊力度;在確診患者住所250米範圍內進行大規模滅蚊;把確診患者安排在無蚊環境下治療等,並鼓勵市民清理積水,穿長袖衣物及使用防蚊產品,尤其要保護小朋友及長者,減少被蚊叮咬的風險,無須過度驚慌,政府有信心控制病毒傳播。

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衞生署為讓市民更快掌握蚊患情況,以及加強控蚊工作以降低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故加強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的資訊發放,並於昨日公布本月第一批涵蓋13個監察區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及密度指數,其中屯門掃管笏指數最高,錄得16.4%,其他地區如尖沙咀東及北角,誘蚊器指數分別達7.4%和7.1%,而馬鞍山、九龍城北及深水灣及淺水灣也超過5%,均屬於第二級別水平,即代表有關地區的白紋伊蚊分布頗為廣泛。在13個監察區中,灣仔北的指數為零,未發現有白紋伊蚊。

食環署表示,因應基孔肯雅熱情況,將原先在分區誘蚊器指數達20%時進行強化控蚊工作,擴展至誘蚊器指數介乎10%至20%的區域,而掃管笏的指數達16.4%,故會聯同有關部門及持份者攜手強化滅蚊工作,找出蚊患情況較高的地點,進行密集且具針對性的控蚊工作。

食環署並會舉辦宣傳展覽、派發宣傳單張及海報,以及通知各訂閱快速通報系統的屋苑,建議管理公司和住戶提高警覺,共同採取防蚊滅蚊措施。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鑑於香港出現多宗輸入個案,存在經蚊引致二代本地傳播風險,故昨日再發信提醒醫生倘有病人出現相關病徵,不論其旅遊史也安排患者檢測,衞生防護中心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會提供免費檢測,確保及早診斷。

港口衞生科續在各口岸加強巡查,並為抵港的人進行體溫篩查,為發燒或出現相關病徵旅客進行健康評估,有需要時轉介他們到醫院作出跟進。

若蚊患指數見10 即啟動滅蚊行動

陳國基同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全港的滅蚊力度已全面提升。過去,當蚊患指數達到20時,特區政府會啟動滅蚊行動,如今已將行動門檻降低至蚊患指數10,以及早進行滅蚊工作。

此外,在確診患者的住所250米範圍內,特區政府會進行大規模滅蚊,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