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毛樂禮今年1月出任以來,先後多次到馬爾他、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不同國家出席國際會議及座談會等。他昨日(9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隨着疫情後來港人士增加,許多外國法律界人士已親身體驗香港的司法制度,對香港司法獨立的運作方式表示認同,尤其在香港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法治情況依然良好,並持續吸引國際商界來港發展。

港調解仲裁地位進一步鞏固

國際調解院總部大樓的翻新工程已告完成,是香港作為亞太區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重要里程碑。毛樂禮表示,這對香港法律界而言是重大機遇,令人振奮。近年,香港在仲裁等爭議解決服務的發展已有出色表現,擁有大量專業人才,正如大律師公會的許多會員已取得仲裁員或調解員資格。

他強調,香港仲裁和調解服務的發展不限於商業糾紛,還涵蓋家庭及其他複雜問題,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國際形象。

毛樂禮指出,香港法治與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認為香港的法治環境成為了吸引國際商界落戶的關鍵,正如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去年所處理的仲裁案件數量表現出色,大部分仲裁案件以香港為仲裁地,反映商界對香港司法系統的信心。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公司上市和跨境業務方面,與內地及海外律師的合作日益緊密,這進一步體現香港所擔當的「超級聯繫人」角色。

被問到西方對香港實施香港國安法後的法治狀況的理解,尤其是部分西方媒體作出的負面報道。毛樂禮表示,部分國際人士對香港的認知可能受媒體影響而有所偏差,但實際來港後,尤其是有業務在港的專業人士,對香港法治的認知程度非常高。

毛樂禮說,大律師公會積極通過參與國際法律論壇和交流活動,向外國法律界人士解釋香港的司法獨立性和普通法制度運作,以及會用法律角度,例如判詞和法例內容,向大家詳細解釋。「香港的判詞幾乎全部公開,任何人都可上網查閱,這讓我們的司法透明度得到認可。」事實上,當外國法律界人士來港後都會發現,香港法院的操作與其他普通法司法管轄區非常相似,正如來自其他司法管轄區的非常任法官能在抵港後立即投入審案工作,這反映香港司法制度的透明與兼容性。

在香港法律人才發展方面,毛樂禮表示,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並採用中英雙語的地區,具有獨特優勢。近年愈來愈多香港法律人才考取內地執業資格,本地法律界與內地及海外團體在人員培訓、業務合作等層面交流頻繁。愈來愈多年輕大律師考取大灣區律師資格,以拓展內地市場。

他鼓勵會員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及其他地區推廣香港法律服務,並透露有會員已在英國、歐洲及新加坡等地考取執業資格,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國際的法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