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科技迅猛發展,「海洋牧場」等智能養魚新模式普及推廣,海洋經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近年,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海洋生態保育和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香港充分發揮海洋科技研發優勢,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新型漁業養殖協同合作,擁抱內地海洋經濟爆發式增長的機遇,加速香港海洋產業轉型, 助力國家建設海洋強國。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走出了一條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從政策引領到市場驅動,從技術突破到生態保護,值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24年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8%;2025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有望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湧動的藍色新動能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深海養殖領域技術革新、自主化程度顯著提升,不僅突破了傳統海洋漁業「靠天吃飯」的限制,而且以養殖取代過度捕撈,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水產養殖產量長期高於天然捕撈的國家。 目前,中國水產「養捕比」已達到82:18,養殖產量佔全球近六成。在廣東等沿海地區,一座座現代化「海洋牧場」、深遠海網箱、封閉式養殖工船逐步成形,像漂浮在海上的「漁業工廠」,帶動海洋經濟蓬勃發展。
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水產養殖有着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為發展現代化深海養殖,漁護署選定在黃竹角海、外塔門、大鵬灣和蒲台(東南)等四個地點設立總面積約590公頃的新魚類養殖區。2021年,漁護署在東龍洲魚類養殖區設立現代化海產養殖示範場。隨着新魚類養殖區的成立,香港養殖海魚年產量目標將在5年內倍增至1,200公噸,並在15年內再增至約6,000公噸,總產值相應地提升至現時的十倍。
特區政府2023年12月公布與業界攜手制定的《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循產業化的方向促進漁業現代化。發展深海養殖是《藍圖》中的一項重點措施,特區政府將提供基礎設施、技術及財政等方面的支援,協助業界升級轉型,促進深水網箱養殖技術在新魚類養殖區的應用,確保漁業持續穩健發展。
香港發展海洋經濟具有獨特優勢,例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術等領域已取得多項重大突破;香港的海洋金融、航運服務等專業服務健全成熟、高度國際化,正好與內地海產養殖設備製造、水產加工和物流建設等產業對接,實現資源共享和產業鏈優化,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做大做強海洋經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