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內地多個城市安全防線頻亮紅燈,這些都顯示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程度不高。圖為建築工人在上海黃浦一幢樓房屋頂進行鋼筋綑紮作業。新華社

專家:增強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 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

編者按:

經過數十年的突飛猛進,中國城市正處於一個重要節點: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以人為本,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坐標。近期城市洪澇災害、食品安全等問題多發,為基礎設施短板和治理弱項敲響警鐘,進一步凸顯了城市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香港文匯報今起推出「中國城市更新系列」,從安全、發展、人文三個方面,為讀者解析中國城市當下面臨的挑戰及今後發展更新的路向。

近段時間以來,內地多個城市安全防線頻亮紅燈:13年前曾經歷暴雨慘痛教訓的北京,在上月洪災中又遭遇44人遇難、失聯9人的悲劇;四年前特大暴雨令380人死亡或失蹤的河南鄭州,在近日暴雨中重現城區一片汪洋;廣州白雲區6日山體滑坡致房屋受損導致7人罹難,7人受傷;甘肅蘭州榆中縣山洪災害昨天已造成10人死亡、33人失聯……這些突發事件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的脆弱、風險防控的缺失,以及治理體系短板等長期積弊。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對香港文匯報指出,近年來,內地大城市在碰到極端天氣等災害時,經常伴隨出現城市內澇、房屋倒塌、橋樑損壞、管道爆炸、地下水管網污染等險情,加上7月浙江余杭臭水危機、2022年長江流域個別城市極端高溫引發電力困境等,這些都顯示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程度不高的問題。

現標準基於歷史數據 難以適應極端氣候

浙江大學韌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乃玉進一步指出,當前,一些內地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標準滯後,抗災韌性不足。現有設計標準主要基於歷史災害數據且標準偏低,難以適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新形勢。例如,排水系統普遍只能抵禦1至3年一遇的降雨標準,如今「百年一遇」強降雨逐漸常態化,導致城市內澇問題頻發。

專家指出,越來越高發、頻發的城市安全風險表明加快建設韌性城市的緊迫性。上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着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可謂擊中病灶。專家建議,應以城市更新為契機,系統性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治理和安全防控水平,強化城市韌性,使城市在災害風險面前具備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這是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預案有漏洞 對極端天氣認識不足」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嚴格限制超高層建築,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加強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切實維護城市公共安全。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升級,提高城市對各類災害的抵禦能力和恢復能力。

專家認為,近期發生的多宗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都與城市應急能力不足與治理體系不完善有關,如此次北京密雲養老院造成重大傷亡,有關負責人坦承「預案有漏洞、對極端天氣認識不足」。可見建設韌性城市,還需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並將其貫穿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各方面全過程。

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王乃玉表示,當前城市的災害監測手段較為落後,預警效能不足,比如全國現有超百萬座橋樑,其中40%服役超過20年,傳統人工巡檢難以及時發現結構損傷。此外,應急協同低效,響應機制僵化,極端災害場景下的應急指揮仍主要依賴經驗和靜態預案,面對突發災害響應滯後。

原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閃淳昌表示,基於各種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和複雜性在增加,建設安全韌性城市,應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加強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范維澄指出,應做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安全的頂層設計,加強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和應急體系建設,以加強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防治、城市生命線風險監測預警為重點,全面提升城市抵禦自然災害和防控安全生產事故的綜合防範能力。此外,增強社區韌性,支持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夯實城市治理體系末梢的風險應對能力、安全防護能力,多元主體合力推動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