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加大數字賦能,實現基礎設施風險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有助於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韌性、管理韌性,推動城市安全發展。

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研究員陶希東指出,北京胡同、上海弄堂、廣州騎樓建築群以及許多工人新村、老舊小區等,普遍存在供水管道、排水系統和電力線路老化、材料老舊,安全隱患突出。他建議,以大量存量老舊房屋建築為重點,城市地下生命線管網為核心,提質更新並搭建自動感知、自動預警、快速處置的市政設施風險監測「一張網」「一平台」系統,做到「風險底數清、數據聯通共享」,防患於未然。此外,應以家庭、小區、園區、城市等為不同載體,持續加大最新科技的應用場景開發,全面提高城市智慧化整體水平。

北京建築大學未來建築技術學院教授李煜表示,極端天氣、公共衞生事件等複合型風險增多,但城市在災害模擬、情景推演等前瞻性防控方面仍有短板。例如,部分老舊社區的管網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等問題,若僅靠人工排查,難以及時識別風險點;其團隊研究發現,約30%的空間致病因素(如噪音、熱島效應)因缺乏實時監測技術,長期被忽視。因此應加大技術賦能韌性城市建設的深度,進一步提升智能監測與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