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衞生防護中心透過不同途徑向市民宣傳預防蚊子傳播的疾病(包括基孔肯雅熱)的健康信息。
●食環署加強派員滅蚊。 食環署Fb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截至昨日下午5時,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再錄得一宗新增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以及一宗可能個案,令香港今年累計錄得5宗基孔肯雅熱確診的輸入個案,以及一宗可能個案。食環署將加強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的資訊發放,同時會進一步加強控蚊工作,以降低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

一情況穩定 一已出院

確診輸入個案涉及一名有長期病症的66歲女子,居於葵青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24日至8月5日獨自到廣東省佛山市探親,但未能記起曾否被蚊叮。

她於8月6日起出現發燒、皮疹及關節痛,並於7日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並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她的血液樣本經檢驗後,證實對基孔肯雅熱病毒呈陽性反應。由於病人整個潛伏期在佛山市逗留,中心認為她是在外遊期間受到感染,屬輸入個案。病人沒有其他同行人士,她的家居接觸者現時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中心正繼續流行病學調查,並已把個案通報廣東省衞生當局。食環署正進行病媒調查及針對性滅蚊工作,並會對病人的住所及於病發後曾到訪的地點,加強防蚊滅蚊工作。

另一宗可能個案涉及一名22歲女子,居於東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16日至8月4日外遊,先後到過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及馬來西亞,並於8月4日返抵香港。

她報稱在馬達加斯加曾被蚊叮咬,自7月25日起在馬達加斯加出現發燒、頭痛及多處關節痛,於7月30日起四肢出疹,她回港前已經退燒。她回港後,因關節痛於8月4日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於翌日入院接受治療,並於8月7日出院。

病人於8月4日採集的血液樣本對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而於5日採集的血液樣本經檢驗後,昨日證實對基孔肯雅熱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呈陽性反應,顯示個案可能屬於已康復個案。中心認為病人在返港時已對蚊子不具傳染性,會安排病人於下周再抽取血液樣本作第二次抗體檢驗,如樣本中基孔肯雅熱病毒的抗體滴度比第一次的樣本高出超過4倍,可視為確診個案。

同日,食環署公布7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為8.1%,較6月份的9.5%為低,屬於二級水平,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分布情況頗為廣泛。在64個監察地區中,只有馬灣的分區誘蚊器指數高於20%的警戒水平,較6月份的兩個監察地區為少。

陽性誘蚊器百米半徑加強防蚊滅蚊

食環署已聯同其他政府部門及相關持份者,在陽性誘蚊器的100米半徑範圍加強防蚊滅蚊工作。食環署會將原先在分區指數達20%時啟動的強化控蚊工作,擴展至指數介乎10%至20%的區域。

此外,食環署將加強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的資訊發放,讓更多市民可以更快掌握蚊患情況,同時會進一步加強控蚊工作,降低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