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雄 西貢區議員 環保南關愛隊副隊長
自上月底至今,本港出現4次黑色暴雨,打破一年內黑雨生效次數的紀錄。極端天氣考驗地區的治理水平,西貢區昔日的水浸黑點如環保大道露天停車場,在近日暴雨期間的排水情況已大為改善,反映特區政府各部門與民政事務總署、關愛隊等地區服務單位攜手合作的工作成效。未來各界要精益求精,從優化基建、協調機制等軟硬件兩方面檢討,持續提升本港應對惡劣天氣的能力。
通力配合 高效防災
據天文台總部紀錄,最近一次黑色暴雨比前年的「世紀暴雨」持續時間更長、雨勢更猛烈,錄得368.9毫米雨量,打破了自1884年以來8月份單日雨量最高紀錄;不過,暴雨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卻明顯減輕。這得益於特區政府各部門與地區治理單位未雨綢繆、通力合作,在防範風險、聯絡居民等方面提前做好準備,有效預防災害。例如6月底啟用的將軍澳南公園,採用了「零灌溉系統」作技術儲存雨水,提升該位置的吸水能力達至「海綿城市」級別,讓該位置即使暴雨過後也沒有出現水浸情況。
其次,西貢區的關愛隊與居民保持緊密聯繫,建立了暢順的聯絡渠道,今次應對暴雨,各區關愛隊能實時發放區內暴雨預警、水浸情況等資訊,盡快回應居民求助,高效解決居民在暴雨下遇到的困難。例如景林邨關愛隊收到停電消息後,即時為受停電影響的居民派發食物等急需用品。
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影響或會愈來愈嚴重,防災抗災能力亦要持續提升,特區政府及各持份者應從地區工程的硬件建設及協調機制的軟件配套兩方面發力。
地區工程方面,除了加強渠道日常維護之外,更要檢討目前渠道規劃,適當增設去水口,擴闊及加深渠道。食環署應加強日常清潔及維護工作,減少垃圾堆積渠道,確保惡劣天氣下去水暢通。
「軟硬」兼備 反應更迅速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需重新評估水浸黑點,於各區增設更多新型監測裝置,例如是水位監測器、雨量監測器等,可參考內地社區管理經驗,引入智能化系統,加強運用人工智能,配合天文台的資料,實時監察各區雨量、路面積水深度等數據,以「超前部署」作分析和預警。今次暴雨,渠務署在多區出動的「龍吸水」排水機械人成效顯著,日後應在18區加強使用,更靈活應對暴雨。
協調機制方面,以暴雨期間景林邨停電為例,區議員及關愛隊即時向受影響住戶派發水及乾糧,水務署亦提前安排水車到場準備,應變迅速值得肯定,日後可強化應急協調小組,以作即時處理。
筆者建議,為提升應對同類事件的能力,應急協調小組除了由現時政府部門、區議員及關愛隊成員組成外,還應納入更多地區持份者,包括中電、煤氣、港鐵、九巴、城巴等涉及「食住行」的公共機構。此舉有助加強各持份者的溝通,提升訊息傳統同步性及透明度,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及溝通障礙,更迅速調配應變隊伍,為居民提供高效到位協助。
評論